索  引  号: 126204227458732362/1970-172854 生成日期: 2020-10-12
文       号: 关键字: 韩家集镇风土人情及历史沿革
所属机构: 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机构: 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韩家集镇风土人情及历史沿革
信息来源:韩家集镇
发布时间:2020-10-12 14:55
浏览次数:

韩家集镇在1953年为韩家集区、1961年更名为韩家集公社、1983年更名为韩家集乡,2016年撤乡建镇,更名为现在的韩家集镇。韩家集镇位于会宁县中部,是会宁中部的一个纯干旱山区镇,总面积188.7平方公里。距县城36公里,距省道主干线24公里,“甘八”公路和“河蒿”公路在镇政府所在地交汇,交通条件相对便利。全镇辖云台山、苟家岘、韩家集、谷地场、袁家坪、袁家咀、东西坡、周家湾8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共3914户17221人。有耕地8.56万亩,人均耕地5亩;有退耕还林5.5万亩,荒山造林3.1万亩。韩家集镇素有“米粮川”之称。自然地理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形态,南北走向,山川相济,山势起伏平缓,海拔平均在1900米以上,最低海拔1704米,最高海拔2106米,以张家梁、杨柳曲梁、天台堡梁、袁家咀梁、中夹云台川、苟岘、韩集、曹咀川、袁咀川、成“四山夹三川”地形。全镇有川地2万多亩,土壤为黄绵土类和黑垆土类,土体比较均匀,耕层可形成一定的结构,疏松、透气性能好,可蓄一定的水分和肥料,质地适中,土性绵软,耕性良好,有机质含量较少,适应于各类作物生长,尤其以小麦、玉米、马铃薯、油料、小杂粮长势极为良好。目前,种植业主要以全膜玉米和马铃薯为主,经济类作物以胡麻和小杂粮为主,设施农业(大棚蔬菜)正在探索发展,养殖业主要以养牛、驴、羊为主。素有“文化乡”之称。韩集是会宁最早设私塾的地方之一,创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的会宁县韩家集乡袁咀中学,其前身为袁家咀保国民小学。袁家咀保国民小学是会宁早期远近闻名的几所学校之一。学校设在袁咀村列胡社一座庙宇内。首任校长张朝选(1890—1960),韩家集乡袁咀村人,袁咀保国民小学的创始人。民国18年(1929)赴日本留学,东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回国后任民国政府财政部专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四川省涪陵市银行主任。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经县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袁家咀高等小学”,改为公立,张邦选先生接任校长。张邦选(1896—1968),字彦兮,韩家集乡袁咀村人。河南开封训政学院毕业,曾在甘肃省立第一中学任教并兼事务主任。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回归故里,二十九年(1940年)协助其兄创办私立袁咀保国民小学。学校1949年更名为“袁咀小学”。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先后有郭永继、陈福堂、李克忠、张元成、柴用余等优秀校长在该校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韩集境内还有历任国民革命军15路军72师2旅少校军法主任、陕军新编第13师上校参谋、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教务长、甘肃兰山道讲习所筹备主任、甘肃省政府参议、会宁枝阳小学校长的韩国士(袁家咀人),有在1952年省卫生厅授予模范奖章、1956年后,先后被选为会宁县第一至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陈佐汉(云台山人);有曾在西北师大当教授的周尚荣;有曾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任副所长的司理(谷地场人);有曾在县人民医院任院长的王育礼;有曾在陕西省人民银行任处长的张志高;有曾在甘肃省商业厅任副厅长的杨应详等仁人志士。恢复高考后,全镇考上大学2716人,其中本科2594人,研究生200多人,博士生近30人;通过考大学走出去在外工作人员有1625人。素有“生态乡”之称。韩集是全县退耕还林大乡,自2002年以来,通过逐年实施退耕还林项目,全镇现有退耕还林面积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8%,境内气候湿润,生态效应良好;先后被评为省级生态乡、省级卫生乡。全镇农民主要经济收入为种养殖、务工和政策性补贴收入。2017年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8元。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韩家集镇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美丽”新韩集的奋斗目标,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全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富民产业等呈现稳定快速发展,基础条件逐步完善。自东部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以来,自来水主管道已全部铺设到村组,自来水入户2804户;通过逐年新修,全镇现有梯田5.1万亩,梯田化率81%,按照先村后组、逐步实现的原则,全镇共实施道路硬化163.6公里,道路砂化63.8公里,通村硬化公路实现全覆盖,通组硬化道路达到91%以上,通过逐年分步实施,全镇现有退耕还林5.5万亩,荒山造林3.1万亩,农电网改造入户全覆盖,动力电通村全覆盖,危房改造1691户,实现“四类户”住房100%达到安全稳固。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我镇现有各级学校6所,其中中心幼儿园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5所;现有教职工107人,学生584名。搭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快车,各校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均取得显著成绩。2017年,全镇六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名列全县第一,九年级升学考试和八年级质量监测均名列全县农村学校第一,中心幼儿园年终考核排名全县农村学校第一;4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农村骨干教师,2名教师被评为市园丁,2名教师被评为县园丁。全镇8个村卫生室设备齐全,村医配备到位。8个村文化广场、文化舞台全部建设投入使用。8个村4G/3G网络全覆盖,8个村户户通电视信号全覆盖,8个村村级阵地建设全覆盖。富民产业逐年壮大。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按照县委、县政府“1+N”产业培育模式和“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要求,全力推动全膜种植稳基础、黑膜洋芋抓片带、高原夏菜拓路子、药材核桃增效益、牛羊养殖鼓腰包。全镇共种植全膜玉米4.1万亩,人均达到2.6亩;黑膜马铃薯种植3.5万亩,人均达到2.2亩。坚持“以草养畜、草畜并进、协调发展、相互依托”的发展思路,通过逐年种植,饲草面积达到7.6万亩。通过抓示范促推广的做法,根据全镇用水条件及生态条件的逐步改善,顺势而为发展林果产业。全镇核桃种植面积达到6700亩。立足区位资源优势,以大蒜为主栽品种,在韩集村、苟岘村发展高原夏菜种植2000亩。以周家湾村探索种植塑料大棚蔬菜为契机,全镇塑料大棚种植达到2000座,日光温室种植达到50座,坚持牛羊结合,稳羊增牛的原则,积极引导预脱贫户引进良种。目前,肉牛(肉驴)养殖达到0.21万头,肉羊养殖达到9.55万只。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