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26204227458732362/2024-00005 | 生成日期: | 2024-07-10 |
文 号: | 关键字: | 社会,福利,思想,制度,需要 | |
所属机构: | 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机构: |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 |
信息来源:韩家集镇
发布时间:2024-07-10 15:55
浏览次数:
|
|
|
|
第一节 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 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假设不虞匮乏,充分就业,安全,健康,快乐,受教育社会平等及有序的生活等有关人类幸福的事项的实现是社会的正常状态。而贫困,疾病,失业,无知,懒惰和犯罪则是反福利的社会病态。 广义的社会福利: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民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属于社会救助) 狭义的社会福利存在于包括古代社会在内的一切文明社会,更确切的说是在所有形成国家公共权利的社会。广义的社会福利是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 二、社会福利制度 含义:社会福利是一种制度,是人类社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种社会类型或政治制度决定着福利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形式 (1) 残补型的或剩余型的制度:属于济贫服务的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2) 制度型的福利: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 现代社会人们对社会福利的认识从消极的救治社会病态向积极促进直接的社会福利发展。不仅将福利作为一种道德目标,也当作一种政治目标来追求。 经济因素对社会福利的制度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三、社会福利的特征与体系 社会福利的特征 (1) 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 (2) 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 (3) 权利和义务的不对成性; (4) 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社会福利体系 第二节 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一、社会福利思想的本质与争论 社会福利思想是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也是人们对什么是好的生活和如何实现好的生活的哲学思考,或者说对各种社会福利现象和问题的哲学观点。 基本对立:个人主义福利观与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对立。 福利需要上:功利主义和人道主义 社会物品分配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 个人主义福利观:它把福利看作是有关个人动机与需要的东西,因而反对为了平等和社会公正的目的而采取的福利措施。 集体主义:把福利看作集体的责任,认为个人在应对各种自然和人为的不测时常常是无能为力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变迁和各种新的情况,人也需要不断发展自己,而这一切都需要集体的协助。因而,需要发展社会的福利功能,以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基本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个人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以及公民权利的实现等方面得到公平的对待。 二、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 (一)中国古代福利思想 1.民本主义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2.民本主义的福利思想是建立在君主制的“王道”和“德政”意识的基础上。 3.以德治国原则的多重含义 (1)统治者本身的道德修养; (2)要求统治者必须要推行“仁政”、“德政”,行政要以“德”为本,宽厚仁慈,如此才能达到天下大治;以“德”为本就是“民为本”的民本主义; (3)对被统治者即人民实行道德教化,要让人民按照“德”的规范严格规定自己的言行; 具体的说,在中国古代,福利不被视为理想的生活状态,不被视为社会控制集团或社会全体的责任,而曾经长期被看做超社会的神灵给予社会或某一社会群体,某一社会个体的赐予。人们被动等待着这种“福利”,中国传统思想里并没有现代意义的福利概念。 (二)中国现代福利思想 国民党:《全国人民团体联合会纲领》 共产党: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建国后的宪法和法规 三、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传统 柏拉图: 《理想国》构建了一个以社会等级制为基础的共产制乌托邦社会。国家是一个城邦制的共同体,它是作为满足人们需要的公共事务机构而建立的。 亚里士多德: 认为国家应该实行财产私有制,财产私有则会使人们积极努力,和衷共济地追求幸福。他认为只有实行法制,让公民通过法律获得好的服务,过有序的生活。 原始基督教的福利思想 对现实苦难的抗议,对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采取激烈的批判的态度,期望通过所谓末日审判改变现实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将地上的君主、将军、富人等变成奴隶,而奴隶变成助人,建立一个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同为兄弟姐妹,过一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实行民主制度和平均主义,主张禁欲主义的千禧王国,达到社会的福利状态。 托马斯·阿奎那 第一,他反对奥古斯丁和早期基督教将天国和尘世相对立的宗教社会观,而主张缓和二者的对立,把奥古斯丁关于来世幸福和把思想社会置于上帝之城的思想修改为尘世社会的思想,认为社会既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个神性的实体;天国的等级制与现实社会的封建制是同构的。 第二,托马斯反对早期基督教关于天恩与人性相对立的原罪说和所谓赎罪的思想对人性的否定,认为“天恩不夺走人性而只会使人性完善”,即人性的需要和价值不应因有了较高的真理和价值(天国理想)而丧失其意义。 第三,自然法赋予人自我保护的自然本能,性关系和抚养后代的本能、求知的欲望和希望过社会生活的自然倾向,这使人在身上存在一种与一切实体共有的趋善向吉的自发倾向。这种倾向将人与上帝、世俗与天国联系起来,而不是分割开来。托马斯肯定世俗幸福。 第四,托马斯重新提及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的和社会的动物”的论断,认为人是受神法、理性和政治权威这三重秩序的支配,人不仅需要自然本性的支配,而且要受理性支配,要具备公民道德和承担人类的使命,在实现自己的世俗目的之后,还要拯救灵魂,承担宗教的义务。所以,对于人法来说,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必须把义务看作是高于权利的东西,以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幸福为目标,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无上福祉。 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 (1) 规定每个教区应向地方征收济贫税; (2) 教区主办; (3) 规定有工作能力这必须参加工作,设贫民习艺所; (4) 禁止无家可归者或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立救贫所; (5) 规定人们有救济其贫穷家人和亲属的义务 (6) 分类进行,将贫民分为不同的类别:体力健全者;不能工作者(老、病、残人士)、儿童(领养或寄养) (7) 救济分为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救济人士在辖区注满三年的人。 新《济贫法》: (1) 明确济贫的责任在社区和教会,以加强对济贫对象的管理; (2) 对济贫的方法做了修订,取消院外救济,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必须关进济贫院或贫民习艺所。 (3) 受助者必须接受三个苛刻条件:承认救济是不体面的、个人的人生自由要受到限制和失去政治权利,特别是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德国社会保险法案 在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执政时期,德国从1881年至1889年,先后制定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和老年与残疾保险法等一系列法案,在世界上最先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 除了国内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外,俾斯麦社会保险计划出台还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如新历史学派)和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背景(怀柔政策)。 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社会福利由济贫和慈善救济行为向制度福利的转变。 第三节 现代社会福利的思想特征与流派 一、社会福利制度变迁的质的飞跃 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法案,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社会福利由资本主义早期的慈善救济阶级过渡到了现代的制度福利阶级。 制度化福利的特点: 第一,它把济贫时代那种临时性的和不确定的福利供应变为经常的和稳定的制度; 第二,它的服务对象是所有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公民,而不是那些被特别区分出来的社群; 第三,福利保障具有全面性,国家必须负担起保障全体国民基本生活,以免人民陷于匮乏的责任; 第四,受保障者无须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从而避免带给受助者社会烙印和歧视; 第五,社会福利的制度化使过去施舍式的慈善救助发展成公民应得的法定权利。 制度化福利的发展: (1)社会福利的性质是全民的普遍性福利; (2)社会福利把追求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当作根本目的; (3)社会福利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项目不断增加,形成有着众多子系统的社会福利网络; (4)社会福利的供给也在不断多元化,由单一的国家供给向社会化的福利体质发展,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分担福利责任的格局。 二、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变化 (一)人道主义思想 1.人道主义是关于人性的道德学说,它鼓吹人类的“自由、平等、博爱”,把同情和合作精神当作实现这种社会道德目标的主要依据,强调人士平等的、自主的个人,人有权利得到社会平等的关心和尊重 2.把福利当做是同情、宽容和善行,不能消除社会不平等,限制了社会福利的功能。在阶级社会里,人道主义甚至成为深化阶级统治和剥削的更为巧妙的手段。 (二)公民权利的观念 1.公民权利观念的确立是社会福利思想的重大变革。它把社会福利从一般的道德要求,提升到了政治道德的高度,使福利脱离了慈善救济的人道关怀的局限性,变成人人拥有的经济与社会权利。 2.公民权利:民事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 (三)福利国家及其局限 1.理论上:在对公民进行普遍的福利赋权的过程中,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把国家或社会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或者保护公民的福利权放在了优先的位置,认为这样就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目标。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它并没有把人放到社会福利的主体位置上来认识公民权利的福利观,而仅仅是从消极的保护的角度看待社会福利的制度与事实,结果是公民权利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片面化和表面化了。 2.实践上:把社会福利的责任看作主要是由国家和社会的责任,首先是使福利国家的制度变成了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庞大的福利支出使福利国家的财政常常出现赤字,一旦政府财政收入发生问题,就会产生财政危机,引起整个过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动荡;其次,企业福利支出的不断增加也需要通过不断增加税收来支持,而过重的税负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最后,培养了一些等待“免费午餐”的意识,由于在一些福利国家为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人们的工作动机就受到影响,一些人因此降低了工作动机,片面地把享受福利待遇当作个人的权利而不承担福利的责任,于是产生了一些专靠福利救助为生的体健者,造成福利制度的异化。 (四)社会福利思想多元化 1.新自由主义:否定公民权利的福利观和福利国家制度、鼓吹市场原教旨主义。 2.新保守主义:主张应该更多地发挥家庭和社区的福利功能、恢复传统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责任意识。 3.新社会民主主义:试图调和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对立、主张混合福利制度的所谓“第三条道路”。 4.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坚持福利集体主义价值观、反对靠市场调节来满足人们的福利需求。 三、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问题与理论特征 (一)问题 1.围绕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对社会福利的政治道德属性展开讨论。 2.围绕着公平与效率谁更优先的问题,探讨社会福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问题,以及社会福利应该在什么程度上才能起到维护社会的平等和正义的作用。 3.社会福利是作为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由的手段加以实施,还是仅仅作为社会矛盾的工具和社会改良的措施。 (二)特点 1.意识形态性。 2.与社会变迁和重大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3.对现实福利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4.阐述自由与平等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 第四节 研究社会福利思想的意义与方法 社会福利思想实际上就是关于社会福利的哲学思考。 它通过对社会福利的基本问题的讨论来诠释社会福利的本质、价值和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为社会福利的实施与发展提供哲学依据。 一、奠定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福利体系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福利的实务领域,其主要的功能就在于如何实现社会福利的目标,将社会福利资源输送到每一个需要它的人手中。 社会工作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理念) 社会福利思想是一种人类理想的表述 社会福利思想是一种规范性社会理论 二、提供认知社会福利的思想方法 社会福利是思想、制度(政策)和实务(服务)的综合系统。 社会福利思想为社会福利提供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研究领域,它回答社会福利是什么和为什么人类需要社会福利的问题,告诉我们态度方法,帮助理解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现象所包含的政治取向和道德观点,开阔的眼界和思维的张力,避免错误。 三、用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待争论 反思是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的重要方法 德国哲学传统: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 黑格尔说,反思就是反观思想自身的活动。反思有助于我们澄清思想,避免思想的片面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