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26204227458732362/2023-00003 生成日期: 2023-12-13
文       号: 关键字: 行动,环境,社,村庄,工作
所属机构: 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机构:
昌富社区“迎新年·促振兴”冬 季村庄清洁攻坚行动方案
信息来源:会宁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12-13 10:49
浏览次数:

昌富社区“迎新年·促振兴”冬季村庄清洁攻坚行动方案

为持续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根据《白银市“迎新年·促振兴”冬季村庄清洁攻坚行动方案》,县、镇迎新年·促振兴”冬季村庄清洁攻坚行动方案精神,昌富社区领导小组经讨论决定,在全社区范围内开展“迎新年·促振兴”冬季村庄清洁攻坚行动,现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当前开展的主题教育,突出重点,合力攻坚,集中利用1个月(12月1日—12月31日)时间,对全村人居环境进行一次大整治、大提升,集中整治行动要对全村农村人居环境进行一次大整治、大提升,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现代化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全面清理道路两旁、庄前屋后、田间地头等重点区域堆积(散落)的生活垃圾。组织保洁队伍、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以及党员干部开展集中清扫,按照“户集,村收,乡转运”的模式,定点定时收集清运垃圾,做到重点地段日产日清,其它区域随满随清。加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便捷有效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靠实三级网格体系,实施网格化管理,明确网格区域负责人及网格员对乱扔乱倒垃圾行为进行管控。加大巡查力度,杜绝偷倒乱倒垃圾破坏环境行为。

(二)全面提升村容村貌。重点整治农村厕所改造不规范、使用率不高的问题;积极推广“四净两规范”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引导广大群众全面清理房前屋后、河塘沟渠、村组道路、户内户外乱堆乱放的柴草杂物。清理畜禽粪污、废旧农膜、农业投入品包秸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全面清理整治。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迎新年·促振兴”冬季村庄清洁攻坚行动由居两委班子全面领导、统一指挥,同时,成立昌富社区“迎新年·促振兴”冬季村庄清洁攻坚行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冬季村庄清洁攻坚行动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领导小组下设村两委成员、6个社长督查,居民委员会负责牵头抓总,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督导组负责督查、指导、考核所督导各社。各位督导要明确职责分工,细化任务措施,加强协作配合,指导各社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要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党支部书记要亲自挂帅,靠前指挥,迅速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靠实工作责任。村两委成员要做好攻坚行动期间的舆论宣传工作。各社社长督查按照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相互协助积极配合指导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开展工作,督促指导对村庄内外积存垃圾进行彻底清理,消除卫生死角,建立村庄环境卫生日常维护机制,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保持村庄干净整洁;对户用卫生厕所建而不用、堆放杂物、建设不规范等问题,村庄内柴草堆、粪堆、土堆乱堆乱放等现象,农作物秸秆、农膜、乱烧乱埋乱堆等现象及时反馈,当场处理。各社要切实担负起辖区范围内村庄清洁攻坚行动的主体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督导督办。要采取“四不两直”工作方式,下沉到村社和田间地头,每次督导必须做到社域全覆盖,每个社检查户厕不少于20户,对督导发现的问题,及时拍照并建立问题台账,当日发现、当日反馈,督促并立即落实整改。从第二轮督导开始,至少要对第一轮发现问题的1个社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对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立即整改。

(四)强化通报考评。此次攻坚行动实行扣分排名制,对各社分别进行排名,每10天进行一次通报调度。行动期间,每个社初始分为100分,从行动开始至结束累计扣分,最终得分可以为负值。村对各社实行“三色管理”,前2名纳入“绿色管理”,后2名纳入“红色管理”,中间纳入“黄色管理”,并通过工作督导、整改进展、调度评价等,落实加减分制度,实现“三色”动态化管理。

(五)加大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村头大喇叭、微信群、横幅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村庄清洁攻坚行动,加大宣传力度,在全村掀起村庄清洁攻坚行动热潮,形成人人重视环境保护、人人爱护环境卫生、人人享受优美环境良好局面。

(六)完善长效机制。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力度,推动冬季村庄清洁行动向纵深发展。行动结束后,各社要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整治成果,努力创造更加整洁、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