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26204227458732362/2024-00006 生成日期: 2024-01-03
文       号: 关键字: 应急,救援,安全,部门,救灾
所属机构: 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机构:
白银:“五个发力”筑牢防灾减灾安全防线
信息来源:会宁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01-03 10:24
浏览次数:
近年来,白银市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立足于“防”、着眼于“细”,统筹协调各有关成员单位强化责任落实,完善监测预警机制,细化风险隐患排查,全力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强化组织发力,压实“责任感”。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建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包抓”责任制,配属基层立体化应急管理网格和扁平化“三员”相结合模式,充实一级网格78个、二级网格820个、三级网格4874个,构筑“一网三级、一级多格、一格多点”的网格化应急管理格局。建立以基层安全监管员、灾情信息员、应急联络员为主体的“三员”队伍,提高事故灾害第一时间避险转移、抢险救援处置能力。完成黄河白银段、重点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山洪灾害行政责任人公示和报备工作,形成完善的防汛责任体系;通过“人防+技防”的监测手段,在地质灾害123处隐患点安装335台普适性监测预警设备管理运行,有效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时效性和精准度。全市修编各类应急预案1195个,已完成1004个。靖远县建立了由全县1个总体应急预案、8个专项应急预案和多个部门预案等各类预案构成的“1+8+N”预案体系,基本实现应急预案全覆盖。     
二是抓好宣传发力,打好“预防针”。持续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增强风险意识、培育安全文化、提升避险技能,筑牢夯实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创新开设“白银应急讲堂”,举办各类防灾减灾技能培训50余次,组织省市应急讲堂10余次,市、县(区)各举办“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班,共培训5000余人次,应急干部业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平安白银”“铜城119”品牌电视栏目和“白银应急”公众号,有序有效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和安全防灾“五进”宣传活动,向群众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余万份,发布应急科普知识500多条,营造了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三是着眼隐患发力,织密“防护网”。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严格落实责任,切实提高风险隐患排查整改质量,察危于早、除险于小,提高安全设防水平,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水务部门对已建的305套雨量监测站全面开展排查维护并加强部分站点的升级改造,提升了监测数据的精准度和设备正常在线率,扩大了监测覆盖面,监测预警更加快捷、高效。气象部门细化了灾害性天气叫应制度,加密监测天气变化,抢抓时间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积极服务助力抗旱。交通部门开展备汛专项督查检查,整治了23处隐患,清理疏浚桥梁6座、涵洞11道。住建部门检查排水设施700余个,疏通堵塞管网2.4公里,年度计划再建设改造排水管网32.77公里。文旅部门督促15家A级景区修订暴雨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完善暴雨洪水预警机制,明确游客应急疏散引导线路26条,预设应急避险场所21个。自然资源部门对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人口聚集区重大灾害隐患点进行重点排查检查,建成专群结合预警点420处;2023年开展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全市计划搬迁2534户10322人。 
四是聚焦任务发力,提升“战斗值”。积极与驻地队伍衔接,组织召开军地协调联动会议,进一步完善救援协调机制;投入140万元支持4个专业救援队建设,将银光集团、白银公司、靖煤公司专业救援队伍纳入统一调度;与甘肃公航旅金汇直升机应急救援签订空中救援协议,率先打通空中救援通道,以租用合作机制把直升机纳入应急救援范围,建立空地协同联动救援模式,形成陆空一体化救援保障力量。全市现有应急救援队伍963支1.9万余人。依托公安局合成作战中心,建设全市安全应急指挥中心一期项目,实现19个部门25个网络系统平台的数据共享。筹资56万元建成30个村(点位)可视化应急广播,添置无人机、单兵图传、卫星电话等通讯救援装备,初步形成了信息采集、指挥、调度、决策一体化的应急安全指挥体系。
五是围绕储备发力,夯实“压舱石”。加强救灾资金使用管理,及时下拨洪涝、干旱灾害救灾补助和冬春救助资金4824万元。充实救灾物资储备,完善紧急调运机制,建立救灾物资台账,完成物资储备清查并纳入国家管理平台。全市目前共有救灾物资储备库6个,仓储面积共计6805m2,储备救灾物资共计19.3202万件(套),其中生活类物资10.1650万件(套),抢险救援类物资9.1552万件(套)。省级下拨95万元洪涝资金用于防汛应急抢险救援、处置突发险情、租赁大型机械等、购置防汛应急物资设备、修复因灾损毁道路,已全部执行。省级下拨景泰县200万元干旱资金用于购买抗旱应急运水车11辆,解决补充抗旱应急供水设备问题,支持各乡镇受灾村社开展应急抗旱工作。投资241.2万元,为268个多灾易灾村新建应急避难场所,配备了发电机、救灾帐篷、照明灯、报警器、喊话喇叭等应急救援设备。按照全市常住人口市政府每户筹措2元、县政府每人筹措2元的标准,每年筹集资金为自然灾害、溺水和特定意外事故造成的居民人身伤亡、住房损毁等提供保险救助,有效解决了小范围事故灾害或单一事故的政府救助和因灾致贫问题;通过签订分户保障协议,为居民发放“明白卡”“口袋书”“宣传册”等安全预防、灾害防范知识,实现了“保险救助应保尽保全民普惠”“防灾知识应知应会全民普及”工作目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