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26204227458732362/2024-00001 生成日期: 2024-11-15
文       号: 关键字: 接种,预防,疫苗,受,反应
所属机构: 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机构:
【2024年公卫宣传】预防接种服务规范知识问答(二)
信息来源:卫生健康局
发布时间:2024-11-15 15:11
浏览次数:

206.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如何管理?

在暂住地居住3个月以下的临时流动儿童由现寄居地接种单位及时接种,寄居当地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的,由现寄居地接种单位及时接种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补办预防接种证。

207.儿童在预防接种前后,家长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加强与接种人员的沟通?

家长的作用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中不容忽视。在预防接种时,家长应带孩子到政府部门认定的合格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预防接种。在接种疫苗之前,家长应特别注意孩子有无急性疾病、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疾患等情形,并在接种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接种。如在新生儿接种疫苗前,家长配合接种人员,做好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问诊和一般健康检查,提供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包括出生时是否足月顺产,出生体重多少,新生儿出生评分情况,有无先天性出生缺陷、是否患某种疾病等等,以便接种人员正确掌握疫苗接种的禁忌证,并决定是否接种疫苗。疫苗接种后,家长或监护人若发现受种儿童有可疑情况时,应立即咨询接种工作人员,必要时尽快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

208.医务人员在疫苗接种前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预防接种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名称、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应当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预防接种人员应当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并依照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预防接种人员应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

209.接种疫苗后要注意些什么?

预防接种后要让孩子适当休息,不要做剧烈运动,不要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暂时不要洗澡,有时可能发生“一般反应”,如轻微发热、精神不振、不想吃东西、哭闹等,一般都不严重。极个别的孩子可能会高烧,可及时到医院就诊,给予对症治疗。

210. 接种单位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第一,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二,具有经过县级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第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211.接种场所有哪些要求?

接种场所室外要设有醒目的标志,室内应清洁、光线明亮、通风保暖,有接种工作台、坐凳以及儿童和家长休息、等候的设施。接种场所应当按照登记、健康咨询、接种、记录、观察等内容进行合理分区,确保接种工作有序进行。

在接种室、接种工作台分别设置醒目的疫苗接种标记,避免错种、重种和漏种。

公示相关资料,包括疫苗的品种、免疫程序、接种方法、作用、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以及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服务价格等。同时要做好室内消毒及消毒记录。

212.如何加强疫苗管理、规范预防接种服务?

加强疫苗管理、规范预防接种服务十分重要。各级疾控机构、接种单位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购进、储存和运输疫苗。接种人员要严格按规范实施接种服务。包括接种前告知,严格执行免疫程序或接种方案,接种后观察,接种后可疑反应及时处理和上报等。

213.接种疫苗安全吗?

接种疫苗是安全的。第一,国家推出任何一种疫苗都是经过长期或大量的试验确定安全有效后才会纳入预防接种工作范畴的,第二,国家有统一的《预防接种服务规范》要求,国内任何地方的操作要求都是一致的,第三,预防接种点均是由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查后设立的,在达到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要求后才实施接种工作。

214.如何看待接种疫苗后引发的事件?

疫苗接种引发事件的增多,直接原因是疫苗接种数量和接种剂次的增加。尽管接种疫苗后发生事件的概率非常低,但因为目前我国疫苗接种数量很大,种类较多,小概率事件导致的绝对数肯定会随之增加,公众包括媒体对此应有正确的认识。

偶合症为例。偶合症是指受种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存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复发或加重)。偶合症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无关,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但是最容易出现,也最容易造成民众误解。而疫苗接种率越高、种类越多,发生的偶合率也越大。

215.什么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简称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或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216.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哪几类?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可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反应等。

217.什么是预防接种一般反应?

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主要有发热、局部红肿、硬结,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等综合症状。

218.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一般反应如何处理?

接种疫苗后,应在接种单位观察30分钟。有部分受种者会出现一般反应,这些症状一般会维持1~2天即可消失,不需要任何处理。受种者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等一般反应,应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219.什么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的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220.哪些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

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的疾病急性复发或病情加重;

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