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娟,把腌缸肉卖到全国!

发布时间:2025-03-11 来源: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腌缸肉是西北地区流传已久、极具特色的地方美食,是很多中老年人心中“妈妈的味道”。 

甘肃会宁农村的王晓娟6年前回乡创业,传承面临失传的腌缸肉制作手艺,将一坛坛饱含乡愁的腌缸肉卖向全国,带动更多的乡村妇女在家门口依靠腌缸肉创业增收。  

传承腌缸肉制作技艺 

肉切块、加料腌制、炒干油脂、装缸封存……3月5日,在位于会宁县西城产业开发区的会宁刘寨佳源腌缸肉加工车间里,王晓娟和几位姐妹正忙碌着。经过一系列标准化加工,一坛坛色泽亮红、肉香沁人的腌缸肉装箱。 

“我们用的都是10个月以上重约400到450斤的农家猪,味道比一般养殖场的猪肉香。”生产间隙,王晓娟向记者介绍说。   腌缸肉是西北地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其制作方法独特,通常使用农家土猪的五花肉、排骨等,经过腌制、炒制、密封等工序制成。腌制时,会加入花椒、大料、香叶、盐等调味料,炒制后用油脂密封保存。 

“小时候农村没有冰箱,新鲜的猪肉没办法存放,家家户户做腌缸肉延长存放时间。我妈做的腌缸肉非常好吃,我从小耳濡目染也就学会了。”王晓娟说,一坛腌缸肉从切肉腌制到最后入口,最少要3个月时间。首先将猪肉进行24小时排酸,排酸完成用料腌制,之后切块炒制,用猪油封坛,每一道工序工人们都严格操作,这样制作出的腌缸肉质紧实、香味纯正、营养丰富,不管是做主菜还是做配菜,都恰到好处。    目前,会宁腌缸肉的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县级非遗名录,正在申请市级非遗,王晓娟也成为会宁腌缸肉非遗传承人。 六年创业路由苦到甜 王晓娟从事腌缸肉生产已有6个年头。    2019年,在家带娃的王晓娟突然萌生创业的念头。那时候,她生活在白银市区,丈夫搞工程建设收入不菲。但闲不住的她觉得安逸的日子不适合自己,还是应该创一番事业。   思前想后,王晓娟把创业的目标锚定在她喜欢和擅长的餐饮方面。“我从小学的就是厨师。”80后王晓娟出生在会宁河畔镇农村,14岁父亲病故。刚上初中的她和姐姐辍学后外出在饭馆打工,挣钱还父亲治病欠下的债。其间,她苦学厨艺,一直在餐饮行业打拼。  “起初我按照从小妈妈教的方法做了五坛腌缸肉,大家品尝后都说好吃。”王晓娟说,有了口碑后,她开始加大生产量,从10坛到20坛,再到50坛,都是销售一空。考虑到在家不能批量生产,王晓娟在丈夫老家所在的刘寨镇建起生产车间,从收猪、宰杀、制作、销售,王晓娟亲力亲为。 

为了扩大销路,王晓娟又组建农村流水席团队,通过做农村酒席销售自己的腌缸肉。 翻看王晓娟2019年前后的朋友圈,她每天都在做酒席和送腌缸肉的路上。“很多兰州、白银等地的顾客要腌缸肉,我就开车送上门,那几年经常是半夜十一二点回家,凌晨三四点起床。”王晓娟说,车辆每年行驶里程最少六万公里。 考虑到交通及规模化生产等因素,今年年初,王晓娟把加工车间从刘寨镇搬到了会宁县城的西城产业开发区。 

家乡味“破圈”

 从农村到县城,变的只是位置,味道还是那个味道。   很多顾客喜欢上了王晓娟的腌缸肉,线上线下销量逐步提升。仅2024年,王晓娟的腌缸肉销量超过1万坛。 “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家在会宁、平凉、天水、定西等地的人在购买。”王晓娟说,除了个人购买,西安和兰州的不少家酒店也采购她的腌缸肉。  在北京工作的会宁籍人士王小龙下单收到货品品尝后连说“想不到”:想不到能在北京吃上老家的腌缸肉,想不到还是小时候那个味道。“小时候经常吃,在外上大学工作后只能每次回老家吃,现在不经常回老家也就吃不上了。”王小龙说,感谢王晓娟让他在异地他乡能尝到“妈妈的味道”。  王晓娟的腌缸肉包装上有这样一行字:“吃上一口腌缸肉,最解游子思乡愁”。王晓娟说,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虽说鲜肉一年四季不缺,但吃腌缸肉的人却越来越多了。也许,这就是儿时的记忆,也是家乡的味道!“也有人来向我学习制作腌缸肉的技艺,宁夏一位女士学习后也开办了加工作坊,销路很好。”   借鉴腌缸肉的成功经验,王晓娟还生产家乡的萝卜干、辣子酱等产品,同样深受消费者青睐。“与其说产品好,不如说出于对家乡的热爱。”王晓娟坦言,更多的人购买她的产品,都是口口相传,是出于乡愁情结。 

促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相比于腌缸肉的畅销,王晓娟最高兴的莫过于好多姐妹跟着她享受到了会宁腌缸肉带来的“红利”。  “生产车间的工人,都是农村留守妇女和学校陪读母亲,让这些人在家门口都能挣上钱。”王晓娟说,除了务工,腌缸肉的整个产业链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现在有600户农家给我养猪,订单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王晓娟制作腌缸肉一年需宰杀1000头猪,农民用玉米喂养,等于把玉米卖了高价。  王晓娟的腌缸肉先后被评为白银市十大美食、甘肃省地标名吃。她的企业还获得会宁县三八红旗集体、白银市五一劳动奖章、甘肃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荣誉。

 

从农村厨房走向全国餐桌,王晓娟对腌缸肉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她告诉记者,将来要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增收致富。  生产车间搬迁后,腌缸肉已进入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让全国各地的甘肃人都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张鹏翔  孙鹏东)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王晓娟,把腌缸肉卖到全国!

来源: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 作者:会宁县人民政府
日期: 2025-03-11 | 阅读:

腌缸肉是西北地区流传已久、极具特色的地方美食,是很多中老年人心中“妈妈的味道”。 

甘肃会宁农村的王晓娟6年前回乡创业,传承面临失传的腌缸肉制作手艺,将一坛坛饱含乡愁的腌缸肉卖向全国,带动更多的乡村妇女在家门口依靠腌缸肉创业增收。  

传承腌缸肉制作技艺 

肉切块、加料腌制、炒干油脂、装缸封存……3月5日,在位于会宁县西城产业开发区的会宁刘寨佳源腌缸肉加工车间里,王晓娟和几位姐妹正忙碌着。经过一系列标准化加工,一坛坛色泽亮红、肉香沁人的腌缸肉装箱。 

“我们用的都是10个月以上重约400到450斤的农家猪,味道比一般养殖场的猪肉香。”生产间隙,王晓娟向记者介绍说。   腌缸肉是西北地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其制作方法独特,通常使用农家土猪的五花肉、排骨等,经过腌制、炒制、密封等工序制成。腌制时,会加入花椒、大料、香叶、盐等调味料,炒制后用油脂密封保存。 

“小时候农村没有冰箱,新鲜的猪肉没办法存放,家家户户做腌缸肉延长存放时间。我妈做的腌缸肉非常好吃,我从小耳濡目染也就学会了。”王晓娟说,一坛腌缸肉从切肉腌制到最后入口,最少要3个月时间。首先将猪肉进行24小时排酸,排酸完成用料腌制,之后切块炒制,用猪油封坛,每一道工序工人们都严格操作,这样制作出的腌缸肉质紧实、香味纯正、营养丰富,不管是做主菜还是做配菜,都恰到好处。    目前,会宁腌缸肉的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县级非遗名录,正在申请市级非遗,王晓娟也成为会宁腌缸肉非遗传承人。 六年创业路由苦到甜 王晓娟从事腌缸肉生产已有6个年头。    2019年,在家带娃的王晓娟突然萌生创业的念头。那时候,她生活在白银市区,丈夫搞工程建设收入不菲。但闲不住的她觉得安逸的日子不适合自己,还是应该创一番事业。   思前想后,王晓娟把创业的目标锚定在她喜欢和擅长的餐饮方面。“我从小学的就是厨师。”80后王晓娟出生在会宁河畔镇农村,14岁父亲病故。刚上初中的她和姐姐辍学后外出在饭馆打工,挣钱还父亲治病欠下的债。其间,她苦学厨艺,一直在餐饮行业打拼。  “起初我按照从小妈妈教的方法做了五坛腌缸肉,大家品尝后都说好吃。”王晓娟说,有了口碑后,她开始加大生产量,从10坛到20坛,再到50坛,都是销售一空。考虑到在家不能批量生产,王晓娟在丈夫老家所在的刘寨镇建起生产车间,从收猪、宰杀、制作、销售,王晓娟亲力亲为。 

为了扩大销路,王晓娟又组建农村流水席团队,通过做农村酒席销售自己的腌缸肉。 翻看王晓娟2019年前后的朋友圈,她每天都在做酒席和送腌缸肉的路上。“很多兰州、白银等地的顾客要腌缸肉,我就开车送上门,那几年经常是半夜十一二点回家,凌晨三四点起床。”王晓娟说,车辆每年行驶里程最少六万公里。 考虑到交通及规模化生产等因素,今年年初,王晓娟把加工车间从刘寨镇搬到了会宁县城的西城产业开发区。 

家乡味“破圈”

 从农村到县城,变的只是位置,味道还是那个味道。   很多顾客喜欢上了王晓娟的腌缸肉,线上线下销量逐步提升。仅2024年,王晓娟的腌缸肉销量超过1万坛。 “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家在会宁、平凉、天水、定西等地的人在购买。”王晓娟说,除了个人购买,西安和兰州的不少家酒店也采购她的腌缸肉。  在北京工作的会宁籍人士王小龙下单收到货品品尝后连说“想不到”:想不到能在北京吃上老家的腌缸肉,想不到还是小时候那个味道。“小时候经常吃,在外上大学工作后只能每次回老家吃,现在不经常回老家也就吃不上了。”王小龙说,感谢王晓娟让他在异地他乡能尝到“妈妈的味道”。  王晓娟的腌缸肉包装上有这样一行字:“吃上一口腌缸肉,最解游子思乡愁”。王晓娟说,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虽说鲜肉一年四季不缺,但吃腌缸肉的人却越来越多了。也许,这就是儿时的记忆,也是家乡的味道!“也有人来向我学习制作腌缸肉的技艺,宁夏一位女士学习后也开办了加工作坊,销路很好。”   借鉴腌缸肉的成功经验,王晓娟还生产家乡的萝卜干、辣子酱等产品,同样深受消费者青睐。“与其说产品好,不如说出于对家乡的热爱。”王晓娟坦言,更多的人购买她的产品,都是口口相传,是出于乡愁情结。 

促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相比于腌缸肉的畅销,王晓娟最高兴的莫过于好多姐妹跟着她享受到了会宁腌缸肉带来的“红利”。  “生产车间的工人,都是农村留守妇女和学校陪读母亲,让这些人在家门口都能挣上钱。”王晓娟说,除了务工,腌缸肉的整个产业链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现在有600户农家给我养猪,订单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王晓娟制作腌缸肉一年需宰杀1000头猪,农民用玉米喂养,等于把玉米卖了高价。  王晓娟的腌缸肉先后被评为白银市十大美食、甘肃省地标名吃。她的企业还获得会宁县三八红旗集体、白银市五一劳动奖章、甘肃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荣誉。

 

从农村厨房走向全国餐桌,王晓娟对腌缸肉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她告诉记者,将来要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增收致富。  生产车间搬迁后,腌缸肉已进入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让全国各地的甘肃人都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张鹏翔  孙鹏东)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