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革命圣地上的小城

发布时间:2025-03-27 09:20 来源: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不语的时光将光阴酿成了酒

当早春的夜风

掠过黄土坡梁

会师塔的飞檐挑着一弯新月

青砖墙上弹孔如星

爬山虎在痕间织出翠绿的经纬

八十八年前

那个霜色浓重的黎明

年轻的战士用草鞋

丈量过这里的每一寸城砖

而今晨光里

总有银发老人扶着砖墙

慢慢走

指尖摩挲着砖缝里的苍苔

像在读一封泛黄的家书


长明火照亮的烟火人间 

九十多岁的老人

 却独爱做黄昏的常客

 轮椅停在会师纪念塔下

 她颤巍巍掏出手帕来回轻拭 

“他爱吃烤洋芋 

总说革命胜利了要开个洋芋铺子......”

 墙根不知何时生出一株野山杏

 春日里落英如雪 

在秋日结出 

酸涩的果 

像极了那个 没完成的约定

祖厉河依旧在城墙下蜿蜒 

当年红军涉水的渡口 

如今成了垂柳依依的观景台

 穿汉服的俊俏姑娘

 打着灯笼沿河拍照 灯光映在水面 

恍惚与1936年那夜渡河的火把重影

 汉唐街夜市上

 摊主们总爱指着河道 

一遍遍对客人念叨着那个故事

 “瞧见那块青石没

 当年炊事班背锅过河时 

在这儿磕了个豁口”

与历史共生的晨曦

一大早

保洁员擦拭着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的展柜

她总说

能听见爽朗的笑声

在砖缝里簌簌响

或许来自那个

救了会宁书生魏鸿儒之子魏煜的小红军

又或许来自那个

在大墩梁上壮烈牺牲的“兵中之王”罗南辉

岁月缝补的针脚里藏着春天 

夜幕垂落 

钟鼓楼上的红灯笼次第亮起

 锦绣门下的秦腔班子 

又开嗓了 

苍凉的唱腔伴着司鼓的节奏 

飘向繁星点点的夜空

 烧烤摊的烟火气与纪念馆的肃穆庄严

 奇妙共存 

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生动图景 

在眼前徐徐展开

岁月的指针滴答着

时代的巨轮缓缓驶来

几公里外的数字经济产业园里

好一个热闹

曾经

在这片黄土梁峁上长大的孩子

如今成了一位

推荐家乡农产品的电商达人

手机镜头里的她

卖力吆喝着

“咱家的杂粮千变万化

荞麦油圈、黄米馍馍、荞面节节不在话下

当年红军就靠这小米补充体力

现在咱们靠它致富发家”

会宁人用新时代的智慧

续写着红色土地上的

乡村振兴新篇章

琅琅书声是新长征的号角

清晨六点

长征路早市飘着油馍香

穿校服的少年已捧着书走进校门

“再苦不能苦教育”

刻在每所学校的影壁上

也刻进每个家庭里

这座西北小县城

时刻牢记着

教育是强国建设

民族是复兴之基的嘱托

让教育在原本贫瘠的土地上

生出宝贵火种

成为红色热土新的精神图腾

在崭新的学校里

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

参与无人机 编程 秦腔等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但每个人

无法选择的一定

是背诵《七律·长征》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在这里

激荡出独特的文化回响

会宁的老故事总泡着新茶 

当第一缕阳光 

再次爬上纪念塔尖 

穿西装的新农人

 装着家乡的地软包子和杏仁露 

带着有温度的红色故事 

拖着行李箱奔向远方 

这座小城用独有的情怀和信念 

把八十八载光阴 

熬成了温柔的羹汤 

那些草鞋踏出的路

 终将被更多年轻的脚步丈量 

那盏永不熄灭的马灯

 正化作万家灯火里的星河滚烫 

 (会宁融媒记者 曾洁)


写在革命圣地上的小城

来源: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 作者:会宁县人民政府
日期: 2025-03-27 | 阅读:

不语的时光将光阴酿成了酒

当早春的夜风

掠过黄土坡梁

会师塔的飞檐挑着一弯新月

青砖墙上弹孔如星

爬山虎在痕间织出翠绿的经纬

八十八年前

那个霜色浓重的黎明

年轻的战士用草鞋

丈量过这里的每一寸城砖

而今晨光里

总有银发老人扶着砖墙

慢慢走

指尖摩挲着砖缝里的苍苔

像在读一封泛黄的家书


长明火照亮的烟火人间 

九十多岁的老人

 却独爱做黄昏的常客

 轮椅停在会师纪念塔下

 她颤巍巍掏出手帕来回轻拭 

“他爱吃烤洋芋 

总说革命胜利了要开个洋芋铺子......”

 墙根不知何时生出一株野山杏

 春日里落英如雪 

在秋日结出 

酸涩的果 

像极了那个 没完成的约定

祖厉河依旧在城墙下蜿蜒 

当年红军涉水的渡口 

如今成了垂柳依依的观景台

 穿汉服的俊俏姑娘

 打着灯笼沿河拍照 灯光映在水面 

恍惚与1936年那夜渡河的火把重影

 汉唐街夜市上

 摊主们总爱指着河道 

一遍遍对客人念叨着那个故事

 “瞧见那块青石没

 当年炊事班背锅过河时 

在这儿磕了个豁口”

与历史共生的晨曦

一大早

保洁员擦拭着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的展柜

她总说

能听见爽朗的笑声

在砖缝里簌簌响

或许来自那个

救了会宁书生魏鸿儒之子魏煜的小红军

又或许来自那个

在大墩梁上壮烈牺牲的“兵中之王”罗南辉

岁月缝补的针脚里藏着春天 

夜幕垂落 

钟鼓楼上的红灯笼次第亮起

 锦绣门下的秦腔班子 

又开嗓了 

苍凉的唱腔伴着司鼓的节奏 

飘向繁星点点的夜空

 烧烤摊的烟火气与纪念馆的肃穆庄严

 奇妙共存 

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生动图景 

在眼前徐徐展开

岁月的指针滴答着

时代的巨轮缓缓驶来

几公里外的数字经济产业园里

好一个热闹

曾经

在这片黄土梁峁上长大的孩子

如今成了一位

推荐家乡农产品的电商达人

手机镜头里的她

卖力吆喝着

“咱家的杂粮千变万化

荞麦油圈、黄米馍馍、荞面节节不在话下

当年红军就靠这小米补充体力

现在咱们靠它致富发家”

会宁人用新时代的智慧

续写着红色土地上的

乡村振兴新篇章

琅琅书声是新长征的号角

清晨六点

长征路早市飘着油馍香

穿校服的少年已捧着书走进校门

“再苦不能苦教育”

刻在每所学校的影壁上

也刻进每个家庭里

这座西北小县城

时刻牢记着

教育是强国建设

民族是复兴之基的嘱托

让教育在原本贫瘠的土地上

生出宝贵火种

成为红色热土新的精神图腾

在崭新的学校里

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

参与无人机 编程 秦腔等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但每个人

无法选择的一定

是背诵《七律·长征》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在这里

激荡出独特的文化回响

会宁的老故事总泡着新茶 

当第一缕阳光 

再次爬上纪念塔尖 

穿西装的新农人

 装着家乡的地软包子和杏仁露 

带着有温度的红色故事 

拖着行李箱奔向远方 

这座小城用独有的情怀和信念 

把八十八载光阴 

熬成了温柔的羹汤 

那些草鞋踏出的路

 终将被更多年轻的脚步丈量 

那盏永不熄灭的马灯

 正化作万家灯火里的星河滚烫 

 (会宁融媒记者 曾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