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里长出甜日子!会宁从贫困县到振兴样板,红色精神照亮黄土高原

发布时间:2025-08-14 09:47 来源: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会宁,这座坐落于甘肃中部的黄土高原小城,既是中国革命史上的红色圣地,又是陇中人民坚韧生存的缩影。它因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而名垂青史,也因干旱贫瘠而饱尝艰辛。在这里,历史的荣光与现实的困顿交织,铸就了一座小城独特的精神品格。

历史坐标:长征胜利的永恒丰碑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的伟大结束。这座西北小城因此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象征。

如今,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等红色地标,仍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会师塔巍然矗立,象征着红军将士的钢铁意志;纪念馆内的一件件文物,记录着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会宁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精神底色。

自然困境:“苦甲天下”的生存挑战

2025年,会宁遭遇旱情。持续的高温少雨让土壤墒情持续走低,全县数十万亩农田陷入干旱危机。由于全县大部分耕地为旱作农田,且由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面对干旱带来的农业发展受阻,会宁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抗旱之路。

在这场与干旱的较量中,水利工程成为关键力量,科技成为制胜法宝。今年以来,引洮工程已累计向定西、白银输送农业灌溉达748万立方米,保障了灌区农作物出苗期的关键需求。会宁抗旱的努力,已超越了一时一地的耕耘,而深深融入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之中。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耕地占补平衡等统筹规划,正为这片土地注入持久的生命力。

教育奇迹:会宁教育现象的深度解码

在会宁,基础教育始终被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的理念深植人心。为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全县中小学配齐了先进教学设备,积极引进智慧教育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共享。同时,当地持续推进教师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培养出一大批业务精湛的优秀教育人才。

凭借着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会宁为全国各大高校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优秀学子。更可贵的是,这些从大山里走出的人才,始终心系家乡,带着所学的知识与技术回到这片土地,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如今,教育已真正成为驱动会宁发展的核心动力,为当地的进步注入了持久活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进入新时代,会宁迎来了历史性转变。2019年,会宁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如今的会宁,特色农业、红色旅游、劳务输出等多点开花,昔日的荒山秃岭逐渐被梯田、林地覆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会宁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但这里的人民从未停止奋斗。红色精神、教育传统与坚韧品格,构成了会宁走向未来的核心力量。

一座小城的中国缩影

会宁的故事,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是生存智慧的体现,是教育改变命运的典范,更是中国乡村变革的缩影。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贫瘠的土地,也能孕育最顽强的生命;即使是最艰难的岁月,也阻挡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小城,仍在书写着自己的传奇。它的过去,值得铭记;它的未来,值得期待。

(会宁融媒记者  刘文姬

苦地里长出甜日子!会宁从贫困县到振兴样板,红色精神照亮黄土高原

来源: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 作者:会宁县人民政府
日期: 2025-08-14 | 阅读:

会宁,这座坐落于甘肃中部的黄土高原小城,既是中国革命史上的红色圣地,又是陇中人民坚韧生存的缩影。它因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而名垂青史,也因干旱贫瘠而饱尝艰辛。在这里,历史的荣光与现实的困顿交织,铸就了一座小城独特的精神品格。

历史坐标:长征胜利的永恒丰碑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的伟大结束。这座西北小城因此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象征。

如今,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等红色地标,仍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会师塔巍然矗立,象征着红军将士的钢铁意志;纪念馆内的一件件文物,记录着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会宁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精神底色。

自然困境:“苦甲天下”的生存挑战

2025年,会宁遭遇旱情。持续的高温少雨让土壤墒情持续走低,全县数十万亩农田陷入干旱危机。由于全县大部分耕地为旱作农田,且由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面对干旱带来的农业发展受阻,会宁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抗旱之路。

在这场与干旱的较量中,水利工程成为关键力量,科技成为制胜法宝。今年以来,引洮工程已累计向定西、白银输送农业灌溉达748万立方米,保障了灌区农作物出苗期的关键需求。会宁抗旱的努力,已超越了一时一地的耕耘,而深深融入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之中。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耕地占补平衡等统筹规划,正为这片土地注入持久的生命力。

教育奇迹:会宁教育现象的深度解码

在会宁,基础教育始终被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的理念深植人心。为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全县中小学配齐了先进教学设备,积极引进智慧教育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共享。同时,当地持续推进教师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培养出一大批业务精湛的优秀教育人才。

凭借着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会宁为全国各大高校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优秀学子。更可贵的是,这些从大山里走出的人才,始终心系家乡,带着所学的知识与技术回到这片土地,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如今,教育已真正成为驱动会宁发展的核心动力,为当地的进步注入了持久活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进入新时代,会宁迎来了历史性转变。2019年,会宁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如今的会宁,特色农业、红色旅游、劳务输出等多点开花,昔日的荒山秃岭逐渐被梯田、林地覆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会宁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但这里的人民从未停止奋斗。红色精神、教育传统与坚韧品格,构成了会宁走向未来的核心力量。

一座小城的中国缩影

会宁的故事,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是生存智慧的体现,是教育改变命运的典范,更是中国乡村变革的缩影。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贫瘠的土地,也能孕育最顽强的生命;即使是最艰难的岁月,也阻挡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小城,仍在书写着自己的传奇。它的过去,值得铭记;它的未来,值得期待。

(会宁融媒记者  刘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