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矛盾找辖区民警、有纠纷面对面调节、有困难第一时间响应……如今,无论是会宁的魅力城镇、还有偏僻山村,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越来越强了,法治保障的铜墙铁壁构筑的更牢固了”。这是近年来会宁县在基层治理中主动创稳、主动创安发生的显著变化。

近年来,会宁县公安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目标,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重点,坚持“排、调、防”三步走工作法,有力将矛盾纠纷遏制在初始、化解在基层、防患于未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切实筑牢基层社会治理的“防火墙”。

位于会宁县东北部的刘家寨子镇,素有“鸡鸣三县”之称,自古商贸发达、人口流动量大,做好主动创稳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是会宁县公安局刘家寨子派出所却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上有着自己的“密码钥匙”。会宁县公安局刘家寨子派出所坚持“信息先导”,建立广泛的矛盾纠纷信息收集网络,采取“日常走访+集中排查”的方式了解社情民意,充分发动网格员、一村一辅警等力量深入群众家中、田间地头,对劳动争议、土地纠纷、婚恋纠纷、邻里纠纷等常见多发性纠纷进行全面排查。结合全面排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充分了解辖区潜在风险隐患,并建立“一社一册”工作机制,精准研判各类社会矛盾和重要事件发展趋势,做到预防为主、预警为先,实现“对表打勾、对账销号”,动态掌握数据底数、全面搭建数据桥梁、拉进警民感情距离。会宁县公安局刘家寨子派出所所长张对对表示,我们通过探索实行“一社一册”,基本实现了基础数据、分析研判和矛盾化解的“晴雨表”,为分类开展各类纠纷调解打下了坚实基础,坚决有力地筑牢了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10余年的矛盾纠纷,在一次次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妥善化解,付出千辛万苦,换来的是人民群众的认可与点赞,想尽千方百计,艰辛的汗水与委屈的泪水里始终有不变的情怀与信仰。
有这样一个调解案例,至今在张所长的印象里挥之不去,辖区内有2户长期因家庭矛盾纠纷导致关系破裂的调处事件,派出所坚持民生无小事的理念,采取面对面、背靠背的方式,从家属子女、亲人邻居等入手,迂回突破、纵深突击,在一次次又一次的上门调处中,在调处双方起初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下,顶着巨大的压力,终于换来了纠纷和解笑欢颜。以破解现实矛盾为出发点,以提升基层平安创建整体功能为目标,会宁县公安局刘家寨子派出所坚持“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原则,在自主摸排的同时,积极联动镇综治中心,发动村委会、司法所等多方力量,综合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治安调解以及心理辅导等手段,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合力,实现矛盾纠纷“社会化大调解”,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防止矛盾进一步加深、恶化,确保做到“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学好更要用好、实践好,会宁县公安局创新工作机制,采取群众“看得见、容易懂、记得住”的形式,引导群众增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想意识,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最大限度消除潜在隐患,不断提升公安宣传工作的穿透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织密一张全方位、多层次的法治“防护网”。近年来,会宁县公安局始终坚持把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作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关键环节,民警将宣传教育与日常走访相结合,定期组织开展法治讲座进村入户等活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拉家常,对涉及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相关法律知识进行解答,切实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观念和氛围,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我们集中利用每年瓜菜大量上市的有力时机,对来往的客商提供流动警务和便民服务。同时,广泛开展普法宣传知识教育,让法治的种子生根发芽,也搭设起警民和谐关系的连心桥。会宁县公安局土门岘派出所所长卢建斌表示。
以“平安底色”提升群众“幸福成色”。会宁县公安局常务副局长任碧瑞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形成三方合力机制,探索矛盾调解新路径,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操心事、烦心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会师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会宁融媒记者 魏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