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剪纸的色彩(一)
色彩是剪纸作品的重要表现语言之一。在剪纸作品中,色彩具有突出主题内容,表达强烈情感,使作品形象鲜明、对比强烈的视觉作用。
剪纸艺术家张云仙曾说,色彩对人们视觉感受与精神情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例如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和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时,会感到轻松、愉悦、舒畅;突然一大片乌云遮住了太阳,使各种物象的色彩变得灰暗,就会产生暴风雨即将来临的紧张感及恐惧感。色彩的联想和色彩的象征是色彩学的重要内容。
由于直接生活经验或间接知识在记忆中的积累,当人们看到色彩时,常常会自发地联想起记忆中与该色彩相关的事物和感知经验,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色彩的联想。色彩的联想包括具象联想和抽象联想。例如看到黄色时,可能会联想到皇帝的龙袍或者葵花的花瓣,也可能会单纯产生明亮或愉快的生理心理感觉。
色彩的联想作为色彩艺术的内在心理机制,不是天马行空的随意联想,也不是毫无踪迹的空穴来风,而是受制于人们生命感知经验的历史积淀。当某一个艺术家,某一时代的艺术家们,当他们个体的生命经验,其中最具有时代特征的普遍性的生命经验和历史中与某一色彩相关相近的生命经验达到一致,引起共鸣时,这种色彩就被选择成为这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艺术色彩。如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图案色彩基本上是以红、黑为主,还有赭红色,它们与土黄色的陶质和谐统一;(图1-19,示彩陶色,刘伟剪)

商周到战国的青铜器图案色彩以墨绿为主,还有孔雀蓝;战国时的漆器图案是以红、黑为主加金银;发展到汉代还运用了黄、绿等色彩。唐代的“唐三彩”图案采用的色彩以粉青色为代表;元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丝织物图案中采用加金的技术,使其感觉富贵华丽,其陶瓷图案是在宋代青花的基础上加进了红色的釉彩来表现图案瓷器上的效果;明代瓷器图案除有青色外还有红、白、绿,有的是以红色为主,加青花和绿彩,有的则用红彩勾轮廓线,色彩表现明快、豪放,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还有明代的紫砂陶,其色彩也是极富表现力的;清代的景泰蓝图案色彩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乾隆时期的景泰蓝色彩有天蓝、宝石蓝,并新创了红、绿、黑、紫等色。
色彩的装饰不是矫揉造作的,而是源于生活。民间艺术的色彩、图形绝不是为了装饰而装饰,它来自于表达本身。在民间艺术里,色彩不是浮现于器物的表面,不是额外附加上去的可有可无的东西,它属于概念,属于内核,源于艺术最根本的需要。比如红色鲜艳火热、亮丽夺目,既是中国人表达喜庆的色彩(图1-20,喜迎春,刘燕剪)

又是中国人心目中镇邪的色彩,因为红色作为血的象征,火的象征,太阳的象征,是对生命力量本身的热爱和崇拜。本命年穿红衣,系红腰带的传统习俗至今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保留着。
一、会宁民间艺术色彩的传统历史文化意蕴
和众多民间艺术一样,传统剪纸艺术的色彩表现受中国古老的色彩观的影响。中国古老的色彩系统将青、赤、黄、白、黑视为五色,对应五行的顺序为木、火、土、金、水。这个色彩系统包含了明度最低的黑色和亮度最高的白色,以及红、黄、蓝三种原色。
在配色规律上,先秦时期,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天地玄黄”之说源于古人感觉到的北方天空长时间都显现神秘的黑色。他们认为北极星是天帝的位置,所以黑色在古代中国是众色之王,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单色崇拜最长的时系。古代中国的太极图,就是以黑白表示阴阳合一。
白色在中国古代色彩观念中,具有多义性。“五行学说”把白色与金色对应,证明中国古人感觉到白色象征着光明,列入正色,表示纯洁、光明、充盈的本质。
红色在中国象征吉祥喜庆。黄色是中心色,象征大地的颜色。在中国有“黄生阴阳”的说法,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是居中位的正统颜色,为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青色(含绿)象征生机勃发的春天。
受此观念的影响,民间的社火脸谱,不是为了好看的目的在脸上随便涂抹颜料,而是把人面部中反映其身份地位、人品德行、性格脾气的抽象概念转换为具象的图形符号和色彩符号,是塑造“人品性格”的民间艺术,体现出本质外化的艺术特性。脸谱的色彩寓意为:红为忠,白为奸,黑为正,绿为草莽,蓝为妖邪,金银为神仙佛道等等。因此,有人说,这种抽象化的传统民间艺术可与现代西方的抽象艺术相媲美。
孔子出于对周礼的维护,把青、赤、黄、白、黑定为“正色”,与仁义礼智信相对,运用于“礼”的形式中,而老子主张色彩自然朴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所以道家选择黑色(玄色)为道的象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仍依先人“观物取象”的传统“别黑白,定一尊”,“以冬十月为年首,色尚黑”。秦始皇即位后,“易服色与旗色为黑”。
自秦朝后,色彩的象征逐渐向色彩装饰功能转变,中国古代色彩也走向了丰富绚烂的发展期。
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黄色以近似金色的灿烂成为皇家专用色彩象征,平民百姓不得以赤黄为衣。而历代不同的官员服装采用不同的色彩。通常人们把红、黄、青、白、黑的混合色称为下五色。下五色中的亮紫色在汉代常被作为珍稀的极色。在唐代紫色为五品以上官服和皇家喜爱的色彩,紫色为高雅之色。这些色彩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汉民族的民俗,许多传统艺术多以艳丽饱满纯度高的色彩与黑白色搭配,形成响亮热闹而又深沉的视觉效果。
会宁传统剪纸与中国传统绘画一样,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其对于色彩的认知和使用更是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人认为色彩是从天地阴阳而化生五色,即由黑白二基色而衍生出青、赤、黄、白、黑五彩,循道从玄,扑朔迷离。在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交相融汇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五色审美体系。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也随着民族审美心理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差异性变化。用色从单色凝重到绚烂多姿,在宋元以后又呈现出简淡纯朴的倾向。在传统绘画色彩的审美流变中,无论是浓墨重彩还是清新淡雅,对五色运用的色彩语言给人的视觉形式变化,在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心理中一直影响至深。而后期水墨和淡着色的五色运用,其根本原则与古典五色体系的理论完全一致。从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唐宋之前的浓郁之象还是宋元以后的清用之象,甚至到明以后对浓艳色彩的排斥和对黑白水墨的极力推崇,他们从不拘泥于自己眼中所见到的物象的固有色彩,而是强调意象地表现物象,色彩带有很强的象征性和主观意象性。在阴阳五行说的系统图式中,五色的基本元素(青、赤、黄、白、黑)也作为哲学意义上的宇宙秩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意识形态领域,并影响着色彩的用色规范。因此,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审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意象审美心理,其色彩或浓或淡的审美应用,一直有中国哲学意义上的色彩观内在自律着它的使用规范。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观念对于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传统民族文化史中记录着民族审美心理发展变化的历程,剪纸无出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