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剪纸(序)
牛庆国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民间剪纸作为民俗的陪衬,在民间独自顽强地生长,延续到了今天的时代,显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正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乡村巧手,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在谱写着民族艺术史中无声的乐章。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步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主线的艺术形式。
据介绍,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南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的团花剪纸,这里位于甘肃的西边。甘肃的东边陕西陇县也发现了唐代在陶罐上的剪纸。而甘肃最早的剪纸除了在东汉铜连枝灯上看到的剪纸的影子外,在敦煌莫高窟中还发现了五代(907—960)时期的剪纸。
会宁剪纸以其独特的吸引力享誉陇原。据说会宁剪纸自汉唐开始,到明清时,已盛极一时。这些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作品,仿佛一棵扎根黄土厚地的大树,仰望这棵大树,我们不难发现它的根深叶茂,树上开满了艳丽的花朵,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情感和追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始终是剪纸艺术极富生命力的主题。它讴歌生命、歌唱爱情、祈盼幸福,是黄土地上最接地气、最贴近心灵、最富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会宁的曹秀英、张晓霞、刘水兰、王维国的15件剪纸作品曾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并被收藏。1989年,有60多幅会宁剪纸在“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民间美术展”中展出并被收藏。1994年,会宁剪纸《民间玩具》等多幅作品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甘肃民俗展览”中展出并被收藏。刘伟的剪纸《花儿》《历史的丰碑》《大梦敦煌》等作品分别获第三届中国剪纸艺术节金奖、西风烈全国剪纸大赛金奖、美丽中国第五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银奖。会宁剪纸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肥沃的传承土壤。1995年,会宁甘沟驿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剪纸)之乡”。2003年,会宁剪纸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2009年,会宁剪纸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近年来,会宁县在挖掘和保护民间艺术,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做了大量艰苦细致且卓有成效的工作,会宁剪纸的“申遗”成功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他们视那些在老婆婆花样册子里夹存若干年,甚至几辈人的剪纸熏样,那些从窗户上撕下来的褪色的窗花,那些土窑洞碗架上挡灰尘的“板檐子”为宝贝,他们把这些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品,悉心收藏起来,呈现给世人慢慢品赏。当我们一件件细细端详,很快就会发现传统潜在的优秀品质,使我们会恍然大悟,文化新的肌体需要本原丰厚的基因的滋养。
为了使会宁剪纸这一传统的艺术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会宁文化馆还多次举办剪纸培训班,以老带新,一批批新的剪纸艺人已成长起来,他们的创造不仅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传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做出了贡献。当然,现在的剪纸比起传统的剪纸,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已有了创新,主要是在题材上有了重要的变化,现代生活无疑融入了剪纸之中,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或许这就和诗歌发展历程一样,唐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后,后代的诗人们很难超越,于是就产生了新的一种诗歌样式,叫宋词,宋词之后产生了元曲,如今还有了新的自由体诗,都是诗,传承还在,但又有了革新,我觉得当代的剪纸比起传统剪纸应该就是唐诗之后的宋词,或者元曲。但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词或者元曲,都产生了脍炙人口传颂不衰的优秀诗篇。
我相信,传统剪纸永远会受到后人的尊敬,当代剪纸也会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2015.5.4.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