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剪纸的特点(二)

发布时间:2017-08-28 17:19 来源:会宁印象


四、变异中的稳定性。

不是每个剪纸的劳动妇女都能获得艺术上的成熟。一个村,一条山沟,出那么一个或者几个被大家公认的巧女人,她们的作品就自然会流传。其传播方式一种是烟熏替样,一种是靠记忆模拟的方法。流传中,常常是张家的媳妇用李家老婆的样子,王家的女儿又把花样传到姓刘的婆家,人们都有权力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审美爱好对原稿随意改动。作品的最初形态必然会不可避免的变化。吕胜中教授说这种传承中的变异,也不断地调节着民间剪纸与其流传的时代、民族、地区、习俗之间的差异。

同时,由于民间剪纸所担负的民俗形式的滋延传承,及基本纹样程式化手法的相对固定,传承方式的世代相袭,又决定了其外在形式相对稳定的特性。有些作品相当于戏曲中保留剧目,哪个地方漏了一句台词,少了一个动作都会引起观众的哗然,是不能随便改动的。

会宁民间剪纸传承的变异性与稳定性,与之赖以生存的农村传统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次大的社会变革的发生,必将会导致不同地域民族文化心理的波动和调整,造成整个文化结构的微妙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创作态势。所以挖掘和整理大量遗失和散落的会宁民间剪纸作品,保持变异中的稳定性,应是今天有民族责任感的艺术家的重要课题。

  五.妙趣横生的线条美(图1-15,飞天,刘伟剪)




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是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是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个作品支离破碎,难以形成画面。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剪纸艺术和书法艺术一样是线条的

艺术。

六.隔物换景的平面构图

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它绘画。由于纸是薄质材料,较难表现三维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决定了其对物象之间比例和透视关系的表现和突破也往往有所限制。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平面组合的手法。既可对单独形象进行夸张变形,又可运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综合处理。西北师范大学王贵生教授说这种平面组合最典型的特征表现在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具体的处理手法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由于剪纸作品是经过剪、刻、镂空的艺术造型,在艺术效果上不同于用笔墨描绘的造型。会宁剪纸从其创作的主体来看,大多为心灵手巧的乡村妇女,他们一般没有专业艺术家苦苦推究作品的严肃性和严谨性的创作习惯,也用不着绞尽脑汁去刻意强化作品的宏大主题。由于心中无所顾忌,创作起来没有程式,以返璞归真的心态,任情感无意识自然的流露,这就决定了会宁民间剪纸艺术家的创作有很大的随意性。

七.夸张变形及概括性原则

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的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突出物象特征,又要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拘泥于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而要突出总体特征,抓住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要突出形体,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就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会宁民间剪纸从其表现的内容上来看,多来源于民间现实生活,大多反映劳动人民的日常事物,但它并非只是简单地对其采用直观摩拟、机械复制的方法,而是通过夸大缩小或其它改变对象形式的手法,产生陌生化效果,实现其艺术性,从而达到装饰的实用目的,并在装饰使用中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理想、愿望等精神追求。民间剪纸艺术追求体现事物的纯真、朴素的观察方法、崇尚自然的审美理念,使他们的艺术思维打破条条框框的主客观束缚,游刃有余纵横驰骋于宇宙全方位的空间,使他们能自由表现事物的各个层次、角度与瞬间。这就形成了剪纸艺术在造型上能超越局限,既求全又求美,追求形象的和谐完整与鲜明独特的有机结合,以达到艺术与实用和谐与统一的美学境界。(图1-16,镇宅鸡,禹世英)



八.单纯明快的色彩

剪纸的色彩要求化繁为简、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它颜色在对比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非主调颜色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九.独特的装饰语言

点纹、锯齿纹和月牙纹是剪纸艺术重要的装饰语言符号,广泛应用在人物、动物、花卉和各种物象上。锯齿纹有长短、粗细、疏密、锐利之分,它丰富而有变化,能产生强烈的立体性和表情性效果。(图1-17,牛,锯齿纹、旋涡纹的应用,贾尚淑剪)



月牙纹单纯朴实,也有长短、大小和方位的不同,表现力也很丰富。用锯齿纹与月牙纹变化搭配组成的各种装饰纹样,在剪纸造型中起着重要的烘托、补充和点化作用。

中国画讲究笔墨味,篆刻讲究金石气,剪纸讲究刀法纸感,这是因材料的独特性决定的美感。这里的剪味是指剪刀与纸接触留下的痕迹,包括方、圆、顿、挫的节奏,这种韵律形成了整幅剪纸的节奏美,又使局部更加耐看,这也是形成剪纸个性语言与趣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主观性与象征性  

会宁剪纸创作的主体大多为心灵手巧的乡村妇女,他们不具备专业美术家推究作品的严谨性,也不用绞尽脑汁的去刻意突出主题,而是随心所欲任情感在剪刀尖尖上流露与宣泻。这就决定了陇中剪纸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造型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从动机来看,陇中剪纸艺术家的创作不带有功利性,他们在乎的是剪纸过程中带来的情感的愉悦和装饰美带来的自豪感、幸福感。许多剪纸巧手,十分重视创作过程中的心境,他们把这个创作过程视为心灵的美好享受,作品一旦完成一般不用来作为商品,而是美好居室美化环境。

从会宁民间剪纸表现的内容来看,大多反映自己身边的生活、事物,但他并非只是简单地对其作品表现的事物或者生活进行直观的描摹,而是超越现实客观性,通过夸大缩小或者改变事物的性质、形式、色彩从而改变其惯常标准,从而达到装饰美的目的并在装饰美的效果中表现他们对生活对理想对未来的美好的精神企盼。“鹰踏兔”“蛇盘兔”是陇中剪纸中常见的题材,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象征阳性,鸟类中威猛的鹰是阳性的代表。而兔代表阴性的月亮。“鹰踏兔”(图1-18,鹰踏兔,曹秀英剪)代表男欢女爱,并不是弱肉强食。“蛇盘兔”的寓意也是男女结合,当地民俗中将属兔的女性和属蛇的男性结合视为最佳配偶,有“蛇盘兔,必定富”的民谣。






会宁剪纸的特点(二)

来源:会宁印象 | 作者:姚虎栋
日期: 2017-08-28 | 阅读:


四、变异中的稳定性。

不是每个剪纸的劳动妇女都能获得艺术上的成熟。一个村,一条山沟,出那么一个或者几个被大家公认的巧女人,她们的作品就自然会流传。其传播方式一种是烟熏替样,一种是靠记忆模拟的方法。流传中,常常是张家的媳妇用李家老婆的样子,王家的女儿又把花样传到姓刘的婆家,人们都有权力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审美爱好对原稿随意改动。作品的最初形态必然会不可避免的变化。吕胜中教授说这种传承中的变异,也不断地调节着民间剪纸与其流传的时代、民族、地区、习俗之间的差异。

同时,由于民间剪纸所担负的民俗形式的滋延传承,及基本纹样程式化手法的相对固定,传承方式的世代相袭,又决定了其外在形式相对稳定的特性。有些作品相当于戏曲中保留剧目,哪个地方漏了一句台词,少了一个动作都会引起观众的哗然,是不能随便改动的。

会宁民间剪纸传承的变异性与稳定性,与之赖以生存的农村传统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次大的社会变革的发生,必将会导致不同地域民族文化心理的波动和调整,造成整个文化结构的微妙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创作态势。所以挖掘和整理大量遗失和散落的会宁民间剪纸作品,保持变异中的稳定性,应是今天有民族责任感的艺术家的重要课题。

  五.妙趣横生的线条美(图1-15,飞天,刘伟剪)




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是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是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个作品支离破碎,难以形成画面。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剪纸艺术和书法艺术一样是线条的

艺术。

六.隔物换景的平面构图

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它绘画。由于纸是薄质材料,较难表现三维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决定了其对物象之间比例和透视关系的表现和突破也往往有所限制。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平面组合的手法。既可对单独形象进行夸张变形,又可运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综合处理。西北师范大学王贵生教授说这种平面组合最典型的特征表现在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具体的处理手法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由于剪纸作品是经过剪、刻、镂空的艺术造型,在艺术效果上不同于用笔墨描绘的造型。会宁剪纸从其创作的主体来看,大多为心灵手巧的乡村妇女,他们一般没有专业艺术家苦苦推究作品的严肃性和严谨性的创作习惯,也用不着绞尽脑汁去刻意强化作品的宏大主题。由于心中无所顾忌,创作起来没有程式,以返璞归真的心态,任情感无意识自然的流露,这就决定了会宁民间剪纸艺术家的创作有很大的随意性。

七.夸张变形及概括性原则

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的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突出物象特征,又要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拘泥于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而要突出总体特征,抓住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要突出形体,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就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会宁民间剪纸从其表现的内容上来看,多来源于民间现实生活,大多反映劳动人民的日常事物,但它并非只是简单地对其采用直观摩拟、机械复制的方法,而是通过夸大缩小或其它改变对象形式的手法,产生陌生化效果,实现其艺术性,从而达到装饰的实用目的,并在装饰使用中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理想、愿望等精神追求。民间剪纸艺术追求体现事物的纯真、朴素的观察方法、崇尚自然的审美理念,使他们的艺术思维打破条条框框的主客观束缚,游刃有余纵横驰骋于宇宙全方位的空间,使他们能自由表现事物的各个层次、角度与瞬间。这就形成了剪纸艺术在造型上能超越局限,既求全又求美,追求形象的和谐完整与鲜明独特的有机结合,以达到艺术与实用和谐与统一的美学境界。(图1-16,镇宅鸡,禹世英)



八.单纯明快的色彩

剪纸的色彩要求化繁为简、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它颜色在对比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非主调颜色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九.独特的装饰语言

点纹、锯齿纹和月牙纹是剪纸艺术重要的装饰语言符号,广泛应用在人物、动物、花卉和各种物象上。锯齿纹有长短、粗细、疏密、锐利之分,它丰富而有变化,能产生强烈的立体性和表情性效果。(图1-17,牛,锯齿纹、旋涡纹的应用,贾尚淑剪)



月牙纹单纯朴实,也有长短、大小和方位的不同,表现力也很丰富。用锯齿纹与月牙纹变化搭配组成的各种装饰纹样,在剪纸造型中起着重要的烘托、补充和点化作用。

中国画讲究笔墨味,篆刻讲究金石气,剪纸讲究刀法纸感,这是因材料的独特性决定的美感。这里的剪味是指剪刀与纸接触留下的痕迹,包括方、圆、顿、挫的节奏,这种韵律形成了整幅剪纸的节奏美,又使局部更加耐看,这也是形成剪纸个性语言与趣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主观性与象征性  

会宁剪纸创作的主体大多为心灵手巧的乡村妇女,他们不具备专业美术家推究作品的严谨性,也不用绞尽脑汁的去刻意突出主题,而是随心所欲任情感在剪刀尖尖上流露与宣泻。这就决定了陇中剪纸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造型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从动机来看,陇中剪纸艺术家的创作不带有功利性,他们在乎的是剪纸过程中带来的情感的愉悦和装饰美带来的自豪感、幸福感。许多剪纸巧手,十分重视创作过程中的心境,他们把这个创作过程视为心灵的美好享受,作品一旦完成一般不用来作为商品,而是美好居室美化环境。

从会宁民间剪纸表现的内容来看,大多反映自己身边的生活、事物,但他并非只是简单地对其作品表现的事物或者生活进行直观的描摹,而是超越现实客观性,通过夸大缩小或者改变事物的性质、形式、色彩从而改变其惯常标准,从而达到装饰美的目的并在装饰美的效果中表现他们对生活对理想对未来的美好的精神企盼。“鹰踏兔”“蛇盘兔”是陇中剪纸中常见的题材,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象征阳性,鸟类中威猛的鹰是阳性的代表。而兔代表阴性的月亮。“鹰踏兔”(图1-18,鹰踏兔,曹秀英剪)代表男欢女爱,并不是弱肉强食。“蛇盘兔”的寓意也是男女结合,当地民俗中将属兔的女性和属蛇的男性结合视为最佳配偶,有“蛇盘兔,必定富”的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