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前志比较中浅谈三轮修志

发布时间:2022-09-06 17:14 来源:会宁县地方志办公室

目前,三轮修志的历史任务已经落在“方志人”肩上,启动编纂就是“命令”,高质量编修就是“目标”,艰辛的编纂过程就是“作战”。我们要认真总结一二轮修志的经验教训,摸清新问题,吃透新情况,熟练掌握和充分利用修志规律,创造性地规划方案和解决问题,辛勤努力,迎难而上,保质保量完成三轮志修编,使之经得起历史、时间和读者的检验。

一、一二轮修志简要回顾

(一)一轮修志简要回顾

一轮修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修志。盛世修志,万众瞩目,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以强烈的敬畏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投身到这项工作中来。

第一,强烈的敬畏意识。方志虽然是一方之史,但历来都是朝廷命官所修,可以说是一方的“方谱”,通过客观地记载社会情况,寓成就、做法、经验、教训于平实的文字中,让人们了解这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通过描写地理地貌、气候和自然环境,让人们了解生态、资源和自然禀赋;通过记载人物,让人们了解在当地有重大影响的各类人物;通过记述大事,让人们对当地发生的重大事件有一个全面的、具体的了解。方志的地位和功用显然不是寻常书籍可以体现的,因而,指导修志者、负责修志者、参与修志者、协助修志者,都有一种强烈的敬畏意识,把修志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去对待,以内心深处对方志的高度推崇去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的价值目标。使领导重视、社会关注,参与者热情积极成为主色调,为修志创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

第二,强烈的创新意识。一轮修志虽然不是前无古人之举,但它应区别于所有的旧志,绝不能照搬照抄,依样画葫芦。因此,没有创新,就没有一轮志书。首先,在结构大纲和篇目设计上,体现了科学合理、详今略古、部类齐全、归属得当的原则,使志书的“四梁八柱”立稳扎牢,在此基础上再“筑墙搭顶”;其次,宁可增加初始工作量,也不拒收海量的长编资料,做到了应收尽收,从源头上保证了资料的完整性;再次,把对所有行业的记载都置于大背景下,既相对独立成篇,又互相观照,共同构成了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充分体现了时代性。

第三,强烈的责任意识。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就不可能编修合格的地方志书,更不可能打造精品佳志。在一轮修志中,首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责任链”: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辑部——编辑组;地方志办公室——各单位;主管领导——分管领导——总编——编辑人员——资料报送人员。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的责任都是具体的、明确的。在编纂过程中,还有机互动,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其次,严肃、审慎地核准资料。对存在疑点的资料反复审核,仔细查阅档案等相关资料,走访当事人核实情况,并组织外出实地考察。再次,编审人员不惮“撕破脸皮”地辩论是非曲直。有许多人形象地说:一轮志书是在争争吵吵中修成的。确实是这样,为了争论一个问题,大家都会高门大嗓地辩论,直到弄清问题,取得共识才罢休。最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问题。在编辑中,力求让任何一个细节问题都有有力的证据作支撑,不打马虎眼,更不搞主观臆断或刻意回避。

(二)二轮修志简要回顾

二轮志书大都是循一轮志书的编纂方式搭“顺风车”而编纂的。一般来讲,也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第一,以“任务心”对待修志。在第二轮修志中,人们已趋于平常心态,不再对修志“高看一眼”,更没有敬畏感、神圣感了,只是认为它是一项工作,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完成工作任务就可以了。首先是领导不能给予特殊重视。二轮修志时,各地正值大上特上建设项目和旧城改造、房地产热的时期,领导眼里紧盯项目,对地方修志这种带不来经济利益反而要“搭钱”的工作自然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足。其次是各报送资料单位“例行公事”。地方志是弱势部门,向各单位征集资料非常困难,而各单位能拖则拖、能推则推,不得已时也是应付式地例行公事,资料全不全、准不准,只要报上就行。最后是编辑人员“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对资料不能提出高标准要求,各单位报什么资料就用什么资料,显得非常被动,缺少主观能动性。

第二,以“微调性”修订篇目结构。二轮修志距一轮修志时间短,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变化也不太大,所以,结构大纲是在一轮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增删,予以微调。首先是按照一轮下线作好时间上的衔接,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还适当上溯,以完整地交代背景资料。其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增加新的部类,记载新的行业、新的业态。最后是突出地方特色、时代特点。这可以说是二轮修志中有限的亮点。

第三,以“程式化”按部就班,开展具体业务。依赖于一轮修志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二轮修志基本上是以程式化运作的。首先是成立编纂委员会、召开启动大会、组织短期培训。其次是拟订结构大纲、编制篇目,向各单位分解资料报送任务。再次是指定编辑人员,分头指导和编审所联系单位报送资料。最后是按照要求分级组织评审。有人说:二轮志书是在“静静悄悄”中修成的,这从表面上看是没有什么可争议的,实质上是把一些可争议的问题回避了,或者是缺乏主动思考精神,得过且过罢了。

二、三轮修志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三轮修志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它既不同于一轮修志,又不同于二轮修志,必须要作出新的探索,涵盖新的实践,体现新的要求,呈现新的面貌。在三轮修志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因素,也要正视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第一,有一二轮修志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可以避免少走弯路。首先是有上级业务部门的有力指导。在编修三轮志书时,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省(区)地方史志部门能够高屋建瓴地对市县(区)地方志部门提出具体要求和给予业务指导,为编修市县志书画框定调。其次是各地已完成一二轮志书,掌握了基本的修志规律,总结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在三轮修志中就可引为借鉴,明确该坚持什么,该完善什么,该纠正什么。最后是将三轮修志和一二轮修志加以比较,既突出传承性,又突出时代性。

第二,收集资料的渠道多元化。首先是档案等原始资料;其次是报刊、图书、电视、电台所刊发和播报的资料;再次是网络和自媒体相关资料;最后是一年一度的年鉴资料,从中分行业、分类别加以综合整理,使之从年度动态资料变为一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图”。

第三,便捷的信息化办公系统可以大大缩短志书编纂时间。以往,一部志书从启动编纂到出版发行,一般都要五到七年时间,这其中反复打印资料、传输报送就占了相当时间。现在,自动化办公,信息共享,网络搜索、传输,电脑存查资料都非常便捷,使一部志书的编纂时间大为缩短。

第四,参照、交流,相互学习借鉴非常便利。由于交通、信息和网络的发达,要查阅资料、参照借鉴和互相交流学习,都可随时进行和组织开展活动。

第五,《全面小康建设志》和《扶贫开发志》的编修,为三轮修志可提供大量成型的资料,将有效缩短相关资料的编审时间,简化资料整理和编辑的程序,节省人力物力。

(二)不利因素

第一,全社会修志意识淡漠。同第一轮修志时全社会的关注度和极大热情相比,现在除了地方史志专业人员而外,其他人对地方志都没有多少了解,更不用说关心修志了。尤其是年轻一代,连书都很少读,整天拿着一部手机捣鼓,哪还肯抽出时间知志、读志、用志呢?因而,整个社会修志意识淡漠,客观上来讲,这种人文环境必然会对修志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修志人员“青黄不接”。在第二轮修志时,还有部分一轮修志人员指导并参与,待三轮修志时,二轮修志人员已退休的退休、调离的调离,一些地方志办还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老人员,一些地方志办则全是新人员,并且,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要修志虽然不是说从零开始,但也绝没有多少“老本”可吃,只能边学边干、边干边学。还有一点,就是各单位报送资料人员全都是没有接触过史志的年轻人,他们在整理修志资料的同时还要大量兼顾其他业务,根本不可能把时间放在对史志行业的“补课”上,到头来,也就只能勉强应付差事。

第三,人员流动快,不利于修志队伍稳定。一部志书的修成,最起码也得几年时间。而在这几年中,无论是地方志部门的编辑人员,还是各单位所确定的资料报送人员,都可能有相当数量的调动、调整,致使工作出现断档,新接手该业务的人员迟迟不能到位,而到位之后又还得有较长时间的适应期。这就直接影响了修志队伍的稳定性和修志工作的连续性。

第四,报送资料质量堪忧。报送资料是志书源头质量的关键因素,资料报送全面、真实、准确、系统、凝炼,逻辑性强、内涵丰富,志书的源头质量就高;反之,对资料囫囵吞枣式地“连缀打包”,或者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就必然使志书质量“先天不足”。从以往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知,三轮修志报送资料有两点隐忧:一是以近几年的资料代替三轮志书所载一个时期的资料,取近舍远,使资料不全,难以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二是资料“掉书袋”,如流水账一样罗列起来,既没有分析比较,又没有归纳综合,形成了一种小型的“资料汇编”。前者“缺项”,后者繁冗,都不合乎资料报送的标准,给修志前期工作带来“硬伤”。

三、几点建议

(一)牢固树立“大方志观”。要变封闭式修志为开放式修志,集全社会之智、举全社会之力开展修志工作,切实使社会各界树立“大方志观”,以实际行动为三轮修志提出建议、提供资料,自始至终对修志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和热情支持。首先是作好依法治志宣传工作,利用多种新闻媒体和各种形式宣传贯彻《地方志条例》等法律法规,使全社会都了解地方志工作,为地方志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其次是结合三轮修志工作展示地方志成果,让社会各界都普遍了解几十年来地方志工作取得的成就。再次是进一步组织开展读志用志活动,唤起社会各界的读志兴趣和用志自觉。最后是表彰一批为方志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勉励大家向他们学习,为当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全力组建修志人才队伍。热爱方志、业务熟练、认真扎实、富于创新的专业人才是做好第三轮修志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全力组建修志人才队伍。首先是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工作。不能简单地搞“半日谈”式的以会代训,要实实在在地安排至少3到5天时间的培训,让编辑人员和部门报送资料人员真正学有所获,明确自己要干什么、该怎么干、干成什么,从而胸有成竹、干有劲头、做有目标。其次是聘请和借调专业人员。要从二轮修志人员、文史机构人员和已调离岗位的“老方志”中聘请和借调专业人员,让懂行的人修志,让修志的人懂行,通过合理调派人员,优化专业结构,组建一支完全能够胜任修志工作的专兼职队伍。最后是保持修志队伍相对稳定。对三轮修志人员,无论是编审人员,还是各单位报送资料的专门人员,在整个修志期间应尽量少作调整,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

(三)创造性编制结构大纲。三轮志书所记载的时段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经历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进入了伟大的新时代。因而,三轮志书的编纂提纲已不能简单地参照和沿用一二轮志书的模式了,必须要创造性地拟订提纲、编制篇目。首先是在结构大纲中严格讲政治,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及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红线始终贯穿在志书内容之中。其次是编制大纲前要做一次集中深入调研,将这一时段所出现的新事物、新产业、新业态、新形式、新特点做一个比较详尽的了解和梳理,获取第一手资料,为编制结构大纲提供重要参考。再次是要充分利用调研资料,在专家指导下编制结构大纲,突出大纲的权威性和逻辑性。最后是以省(区)为单位分级编制结构大纲。各省区可相应编制省区志、市志、县(区)志三级结构大纲,待提纲下达后,再由各地分别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加以充实完善,以确保大纲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四)征集资料时先行示范。征集资料是三轮修志的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第一粒纽扣”,必须要扣好,不然,就会接连错扣,一错再错。为了确保各单位报送资料符合质量要求,在报送资料之前可以先行试点,选择一到数个部门和乡镇,让编审人员“下沉”指导,与资料报送人员共同整理、撰写志书资料,经编委会组织审核后再下发各单位作示范参照,这样一来,各单位报送资料就有了“样本”和“标杆”,可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五)努力搞好组织协调工作。修志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由各级各部门协调配合,不然,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就会全乱套。首先是各级各部门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主管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承办机构各司其职。要全程盯紧,压茬推进,不能有布置、无检查;有要求、无落实;有时限、无进度。其次是各部门要正确处理报送修志资料与办理其他业务的关系,不得以忙于本职业务或中心工作为借口,推诿、拖延报送资料,或者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再次是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要加大协调力度,在修志办公场所、人员配备、办公设施、交通工具、资金运行等方面全力保障第三轮修志工作,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扯皮,影响工作开展。最后是上下级业务部门之间要作好协调联动,及时沟通信息,作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呈,以便第一时间解决修志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化解不利因素。

(六)对一二轮志勘误设立专章补正。经过几十年的沉淀,通过历史检验、时间检验和读者检验,一二轮志书中出现的问题就大多“暴露无遗”。对于这些问题和错漏,在第三轮修志中应当“算一总账”,全盘给予勘误,因此,建议在三轮修志中设立专章进行补正,以免以讹传讹、一错再错。

  通过与一二轮修志环境、内容、要求等加以比较,三轮修志虽然也有其显著的比较优势,但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直面困难的勇气,敢于担当作为,守正创新,善修善成,努力争取把三轮志书打造成精品佳志,向社会、向家乡、向读者交出一份“方志人”的满意答卷!(作者:会宁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甘肃省史志学会常务理事 阎晋平)


从与前志比较中浅谈三轮修志

来源:会宁县地方志办公室 | 作者:阎晋平
日期: 2022-09-06 | 阅读:

目前,三轮修志的历史任务已经落在“方志人”肩上,启动编纂就是“命令”,高质量编修就是“目标”,艰辛的编纂过程就是“作战”。我们要认真总结一二轮修志的经验教训,摸清新问题,吃透新情况,熟练掌握和充分利用修志规律,创造性地规划方案和解决问题,辛勤努力,迎难而上,保质保量完成三轮志修编,使之经得起历史、时间和读者的检验。

一、一二轮修志简要回顾

(一)一轮修志简要回顾

一轮修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修志。盛世修志,万众瞩目,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以强烈的敬畏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投身到这项工作中来。

第一,强烈的敬畏意识。方志虽然是一方之史,但历来都是朝廷命官所修,可以说是一方的“方谱”,通过客观地记载社会情况,寓成就、做法、经验、教训于平实的文字中,让人们了解这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通过描写地理地貌、气候和自然环境,让人们了解生态、资源和自然禀赋;通过记载人物,让人们了解在当地有重大影响的各类人物;通过记述大事,让人们对当地发生的重大事件有一个全面的、具体的了解。方志的地位和功用显然不是寻常书籍可以体现的,因而,指导修志者、负责修志者、参与修志者、协助修志者,都有一种强烈的敬畏意识,把修志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去对待,以内心深处对方志的高度推崇去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的价值目标。使领导重视、社会关注,参与者热情积极成为主色调,为修志创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

第二,强烈的创新意识。一轮修志虽然不是前无古人之举,但它应区别于所有的旧志,绝不能照搬照抄,依样画葫芦。因此,没有创新,就没有一轮志书。首先,在结构大纲和篇目设计上,体现了科学合理、详今略古、部类齐全、归属得当的原则,使志书的“四梁八柱”立稳扎牢,在此基础上再“筑墙搭顶”;其次,宁可增加初始工作量,也不拒收海量的长编资料,做到了应收尽收,从源头上保证了资料的完整性;再次,把对所有行业的记载都置于大背景下,既相对独立成篇,又互相观照,共同构成了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充分体现了时代性。

第三,强烈的责任意识。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就不可能编修合格的地方志书,更不可能打造精品佳志。在一轮修志中,首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责任链”: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辑部——编辑组;地方志办公室——各单位;主管领导——分管领导——总编——编辑人员——资料报送人员。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的责任都是具体的、明确的。在编纂过程中,还有机互动,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其次,严肃、审慎地核准资料。对存在疑点的资料反复审核,仔细查阅档案等相关资料,走访当事人核实情况,并组织外出实地考察。再次,编审人员不惮“撕破脸皮”地辩论是非曲直。有许多人形象地说:一轮志书是在争争吵吵中修成的。确实是这样,为了争论一个问题,大家都会高门大嗓地辩论,直到弄清问题,取得共识才罢休。最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问题。在编辑中,力求让任何一个细节问题都有有力的证据作支撑,不打马虎眼,更不搞主观臆断或刻意回避。

(二)二轮修志简要回顾

二轮志书大都是循一轮志书的编纂方式搭“顺风车”而编纂的。一般来讲,也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第一,以“任务心”对待修志。在第二轮修志中,人们已趋于平常心态,不再对修志“高看一眼”,更没有敬畏感、神圣感了,只是认为它是一项工作,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完成工作任务就可以了。首先是领导不能给予特殊重视。二轮修志时,各地正值大上特上建设项目和旧城改造、房地产热的时期,领导眼里紧盯项目,对地方修志这种带不来经济利益反而要“搭钱”的工作自然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足。其次是各报送资料单位“例行公事”。地方志是弱势部门,向各单位征集资料非常困难,而各单位能拖则拖、能推则推,不得已时也是应付式地例行公事,资料全不全、准不准,只要报上就行。最后是编辑人员“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对资料不能提出高标准要求,各单位报什么资料就用什么资料,显得非常被动,缺少主观能动性。

第二,以“微调性”修订篇目结构。二轮修志距一轮修志时间短,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变化也不太大,所以,结构大纲是在一轮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增删,予以微调。首先是按照一轮下线作好时间上的衔接,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还适当上溯,以完整地交代背景资料。其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增加新的部类,记载新的行业、新的业态。最后是突出地方特色、时代特点。这可以说是二轮修志中有限的亮点。

第三,以“程式化”按部就班,开展具体业务。依赖于一轮修志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二轮修志基本上是以程式化运作的。首先是成立编纂委员会、召开启动大会、组织短期培训。其次是拟订结构大纲、编制篇目,向各单位分解资料报送任务。再次是指定编辑人员,分头指导和编审所联系单位报送资料。最后是按照要求分级组织评审。有人说:二轮志书是在“静静悄悄”中修成的,这从表面上看是没有什么可争议的,实质上是把一些可争议的问题回避了,或者是缺乏主动思考精神,得过且过罢了。

二、三轮修志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三轮修志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它既不同于一轮修志,又不同于二轮修志,必须要作出新的探索,涵盖新的实践,体现新的要求,呈现新的面貌。在三轮修志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因素,也要正视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第一,有一二轮修志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可以避免少走弯路。首先是有上级业务部门的有力指导。在编修三轮志书时,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省(区)地方史志部门能够高屋建瓴地对市县(区)地方志部门提出具体要求和给予业务指导,为编修市县志书画框定调。其次是各地已完成一二轮志书,掌握了基本的修志规律,总结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在三轮修志中就可引为借鉴,明确该坚持什么,该完善什么,该纠正什么。最后是将三轮修志和一二轮修志加以比较,既突出传承性,又突出时代性。

第二,收集资料的渠道多元化。首先是档案等原始资料;其次是报刊、图书、电视、电台所刊发和播报的资料;再次是网络和自媒体相关资料;最后是一年一度的年鉴资料,从中分行业、分类别加以综合整理,使之从年度动态资料变为一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图”。

第三,便捷的信息化办公系统可以大大缩短志书编纂时间。以往,一部志书从启动编纂到出版发行,一般都要五到七年时间,这其中反复打印资料、传输报送就占了相当时间。现在,自动化办公,信息共享,网络搜索、传输,电脑存查资料都非常便捷,使一部志书的编纂时间大为缩短。

第四,参照、交流,相互学习借鉴非常便利。由于交通、信息和网络的发达,要查阅资料、参照借鉴和互相交流学习,都可随时进行和组织开展活动。

第五,《全面小康建设志》和《扶贫开发志》的编修,为三轮修志可提供大量成型的资料,将有效缩短相关资料的编审时间,简化资料整理和编辑的程序,节省人力物力。

(二)不利因素

第一,全社会修志意识淡漠。同第一轮修志时全社会的关注度和极大热情相比,现在除了地方史志专业人员而外,其他人对地方志都没有多少了解,更不用说关心修志了。尤其是年轻一代,连书都很少读,整天拿着一部手机捣鼓,哪还肯抽出时间知志、读志、用志呢?因而,整个社会修志意识淡漠,客观上来讲,这种人文环境必然会对修志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修志人员“青黄不接”。在第二轮修志时,还有部分一轮修志人员指导并参与,待三轮修志时,二轮修志人员已退休的退休、调离的调离,一些地方志办还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老人员,一些地方志办则全是新人员,并且,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要修志虽然不是说从零开始,但也绝没有多少“老本”可吃,只能边学边干、边干边学。还有一点,就是各单位报送资料人员全都是没有接触过史志的年轻人,他们在整理修志资料的同时还要大量兼顾其他业务,根本不可能把时间放在对史志行业的“补课”上,到头来,也就只能勉强应付差事。

第三,人员流动快,不利于修志队伍稳定。一部志书的修成,最起码也得几年时间。而在这几年中,无论是地方志部门的编辑人员,还是各单位所确定的资料报送人员,都可能有相当数量的调动、调整,致使工作出现断档,新接手该业务的人员迟迟不能到位,而到位之后又还得有较长时间的适应期。这就直接影响了修志队伍的稳定性和修志工作的连续性。

第四,报送资料质量堪忧。报送资料是志书源头质量的关键因素,资料报送全面、真实、准确、系统、凝炼,逻辑性强、内涵丰富,志书的源头质量就高;反之,对资料囫囵吞枣式地“连缀打包”,或者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就必然使志书质量“先天不足”。从以往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知,三轮修志报送资料有两点隐忧:一是以近几年的资料代替三轮志书所载一个时期的资料,取近舍远,使资料不全,难以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二是资料“掉书袋”,如流水账一样罗列起来,既没有分析比较,又没有归纳综合,形成了一种小型的“资料汇编”。前者“缺项”,后者繁冗,都不合乎资料报送的标准,给修志前期工作带来“硬伤”。

三、几点建议

(一)牢固树立“大方志观”。要变封闭式修志为开放式修志,集全社会之智、举全社会之力开展修志工作,切实使社会各界树立“大方志观”,以实际行动为三轮修志提出建议、提供资料,自始至终对修志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和热情支持。首先是作好依法治志宣传工作,利用多种新闻媒体和各种形式宣传贯彻《地方志条例》等法律法规,使全社会都了解地方志工作,为地方志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其次是结合三轮修志工作展示地方志成果,让社会各界都普遍了解几十年来地方志工作取得的成就。再次是进一步组织开展读志用志活动,唤起社会各界的读志兴趣和用志自觉。最后是表彰一批为方志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勉励大家向他们学习,为当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全力组建修志人才队伍。热爱方志、业务熟练、认真扎实、富于创新的专业人才是做好第三轮修志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全力组建修志人才队伍。首先是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工作。不能简单地搞“半日谈”式的以会代训,要实实在在地安排至少3到5天时间的培训,让编辑人员和部门报送资料人员真正学有所获,明确自己要干什么、该怎么干、干成什么,从而胸有成竹、干有劲头、做有目标。其次是聘请和借调专业人员。要从二轮修志人员、文史机构人员和已调离岗位的“老方志”中聘请和借调专业人员,让懂行的人修志,让修志的人懂行,通过合理调派人员,优化专业结构,组建一支完全能够胜任修志工作的专兼职队伍。最后是保持修志队伍相对稳定。对三轮修志人员,无论是编审人员,还是各单位报送资料的专门人员,在整个修志期间应尽量少作调整,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

(三)创造性编制结构大纲。三轮志书所记载的时段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经历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进入了伟大的新时代。因而,三轮志书的编纂提纲已不能简单地参照和沿用一二轮志书的模式了,必须要创造性地拟订提纲、编制篇目。首先是在结构大纲中严格讲政治,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及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红线始终贯穿在志书内容之中。其次是编制大纲前要做一次集中深入调研,将这一时段所出现的新事物、新产业、新业态、新形式、新特点做一个比较详尽的了解和梳理,获取第一手资料,为编制结构大纲提供重要参考。再次是要充分利用调研资料,在专家指导下编制结构大纲,突出大纲的权威性和逻辑性。最后是以省(区)为单位分级编制结构大纲。各省区可相应编制省区志、市志、县(区)志三级结构大纲,待提纲下达后,再由各地分别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加以充实完善,以确保大纲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四)征集资料时先行示范。征集资料是三轮修志的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第一粒纽扣”,必须要扣好,不然,就会接连错扣,一错再错。为了确保各单位报送资料符合质量要求,在报送资料之前可以先行试点,选择一到数个部门和乡镇,让编审人员“下沉”指导,与资料报送人员共同整理、撰写志书资料,经编委会组织审核后再下发各单位作示范参照,这样一来,各单位报送资料就有了“样本”和“标杆”,可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五)努力搞好组织协调工作。修志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由各级各部门协调配合,不然,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就会全乱套。首先是各级各部门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主管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承办机构各司其职。要全程盯紧,压茬推进,不能有布置、无检查;有要求、无落实;有时限、无进度。其次是各部门要正确处理报送修志资料与办理其他业务的关系,不得以忙于本职业务或中心工作为借口,推诿、拖延报送资料,或者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再次是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要加大协调力度,在修志办公场所、人员配备、办公设施、交通工具、资金运行等方面全力保障第三轮修志工作,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扯皮,影响工作开展。最后是上下级业务部门之间要作好协调联动,及时沟通信息,作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呈,以便第一时间解决修志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化解不利因素。

(六)对一二轮志勘误设立专章补正。经过几十年的沉淀,通过历史检验、时间检验和读者检验,一二轮志书中出现的问题就大多“暴露无遗”。对于这些问题和错漏,在第三轮修志中应当“算一总账”,全盘给予勘误,因此,建议在三轮修志中设立专章进行补正,以免以讹传讹、一错再错。

  通过与一二轮修志环境、内容、要求等加以比较,三轮修志虽然也有其显著的比较优势,但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直面困难的勇气,敢于担当作为,守正创新,善修善成,努力争取把三轮志书打造成精品佳志,向社会、向家乡、向读者交出一份“方志人”的满意答卷!(作者:会宁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甘肃省史志学会常务理事 阎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