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藏在民间的乡土密码,正在书写着会宁的非遗新故事!
陇原大地,钟灵毓秀。在会宁这片浸润着历史烟霞的厚土上,非遗文化如繁星缀天,在岁月长河中闪烁着独特光芒。当剪纸的红纸翻飞、秦腔的梆子敲响、旱船的桨影摇曳、高跷的步履铿锵,一幅关于传统与传承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展。
会宁剪纸:红笺裁云,剪镂春秋
在会宁县博物馆的剪纸课堂,学生安奕萱说:“通过这次有趣的剪纸活动,让我学到了如何剪出漂亮的剪纸,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门以刀代笔、以纸传情的技艺,正通过“一折一剪”的仪式感,让千年文脉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市级传承人曹海仁希望更多的人把剪纸能传承下去,省级传承人田俊堂希望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要把它保持传承下去。他们以匠心为墨,在校园、在乡野,将吉祥纹样刻进时光肌理。
红纸翻飞间,不仅是窗棂上的年节喜庆,更是文化血脉的悄然流淌——那些被赋予福禄寓意的牡丹、灵动鲜活的生肖图腾,正以“指尖艺术”的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温润而坚韧的力量。
秦腔:弦歌不辍,梨园新声
当板胡声划破陇原的苍茫,秦腔的激越唱腔在会宁乡间回荡。
会宁县秦剧团奔走各乡镇,一场场惠民演出让《大香山》等经典唱段飞入寻常百姓家。退休教师颜彩虹在舞台上唱响人生况味,并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发扬秦腔艺术。”十二岁少年王奕凯演绎《太湖城》的忠义豪情,谈到传承,他说:“我作为祖国的年轻一代,希望可以将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发扬光大。”老中青少四代同框,勾勒出非遗传承的立体图谱。
那铿锵的锣鼓、华美的水袖、荡气回肠的唱词,既是黄土高原的精神呐喊,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注脚——当秦腔从戏台走向生活,传统艺术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时代心跳。
社火:乡土盛宴,万象呈辉
正月里的会宁街头,旱船划开千年民俗的涟漪。
史宏元带领的社火队从腊月忙至元宵,老者稳舵、青年摇桨,彩绸翻飞间重现“水中行舟”的妙趣。高跷队里,王奕凯接过家族传承棒,一家四代耍社火,用行动诠释“年轻一代的文化担当”。
这些源自农耕文明的社火表演,将神话传说、时令节庆、生活百态熔于一炉,既是乡人对丰饶的祈愿,更是对“根”的深情回望。
当旱船掠过青石板路,当高跷越过古槐荫蔽,传统与现代在震天锣鼓中完成了一场温柔的和解。
薪火相传:以心传心,共赴新程
从剪纸课堂的“小手握剪刀”到秦腔戏台的“粉墨写春秋”,从社火排练场的“冬练三九”到传习所里的“师徒授受”,会宁非遗的传承密码,藏在“从行动到心上”的真诚里。
博物馆让孩子成为文化主角,文化馆为爱好者搭建交流平台,学校将非遗纳入美育课堂——当“见人见物见生活”成为共识,古老技艺便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活水。
正如田俊堂所言:“不传承,就失传。”这份紧迫感,正转化为会宁人守护文脉的自觉。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会宁非遗如同一棵参天古树,根系深扎历史沃土,枝叶舒展时代晴空。剪纸的纹样里,藏着农耕文明的智慧;秦腔的平仄间,回荡着家国天下的情怀;社火的热闹中,孕育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当新一代传承人接过剪刀、敲响梆子、踏上高跷,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接力——在陇原大地的晨霜与暮色里,在每一双专注的眼睛中,非遗的星火,正汇聚成照亮未来的星河。
(会宁融媒记者 李馥娜)